摘 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全球共同關注的教育話題,本文結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從學生職業發展、職業能力培養的角度,探討了高職院校如何塑造高素質技能型學前教師。
關鍵詞:人才培養質量;技能型;學前教師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重要特征,許多國家都在積極進行教育改革以應對挑戰,這些改革幾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質量。盡管世界各國的文化傳統與教育體制千差萬別,但在不約而同中悄然呈現出了相似的發展動向,主要表現為: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目標—以價值為導向,教育結構—重視技能培養,教育模式—信息技術的運用。
目前,學前教育領域的師資現狀與發展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提高學前師資質量受到了廣泛關注?!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應更新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學前人才培養質量,塑造高素質技能型學前教師。
一、以學生為中心,關注職業發展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首屆高等教育大會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視角和新模式。宣言還要求各個國家和高等學校的決策者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心的重點。美國聯邦教育部曾邀請學生代表共同討論教育改革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已成為很多國家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導向。
在我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隨著主體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推行也得到了高度重視。大學階段,學生的思想更加成熟,高職院校應將學生視為主體,將是否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教改的主要評價標準。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基礎、未來崗位需求及專業成長,使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未來職業相關聯,積極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學前教師職前培養要充分考慮幼兒園的用人需求,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要求的實際能力為依據,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目標,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
二、側重技能訓練,培養職業能力
12年經合組織發布的《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技能政策的戰略方針》提出,技能已成為21世紀經濟的全球貨幣。技能差的人面臨更大的經濟不利的風險、更高的失業率和對社會福利的依賴;技能影響人們生活和國家福祉的方式遠遠超出了通過勞動力市場盈利和經濟增長計量的范疇。澳大利亞教育部在13年對12年開始實行的高等教育“需求驅動經費體系”進行檢討的重點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是否滿足經濟對技能的需求。俄羅斯也很關注如何提高高校競爭力,探索學校所學技能和工作需求的接口,以培養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一線工作人員,既要保證高等教育的屬性,使學生達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又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使學生形成與其未來工作崗位相適應的職業能力。對學生而言,擁有一張文憑便具備了入職資格,但決定其工作效果的是其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高職教育要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知識基礎和職業技能,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滿足未來崗位的實際需求。教學技能是教師從教立業的基本素質,幼兒園教學看似簡單,但包含面廣,學前教師需掌握多項必備技能,才能順利開展教學。高職院校應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方針,循序漸進、扎實有效地開展學前教師技能訓練,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必備的職業能力。
三、重視價值觀教育,提升綜合素養
在重視技能培養的同時還應加強價值觀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新西蘭從2007年開始實施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校教育學生具有追求卓越、創新與好奇、多樣化、尊重他人等八種價值觀。13年法國政府公布了《共和國學校重建導向規劃法》,使教師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級各類教育中貫徹共和國的價值觀。盡管各國的價值觀取向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在強調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高職院校應針對學生特點,培養其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等等。價值觀教育不應僅通過輔導員、學校的德育部門來開展,應融入到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教師在教學中,應避免陷入只關注學科教學的誤區,要拓展教材的教育功能, 重視品格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結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增強專業認同感及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責任感,立志為幼教事業作貢獻,積極進取,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四、改進教學模式,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目前,許多國家都很關注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2013年法國教育改革再出重拳,進一步提高學校的數字化服務能力,使學生具備未來公民必備的能力。在很多國家 “慕課”已進入正規高等教育體系,對傳統教學帶來了新的沖擊。
信息時代,信息工具不再只是教育活動的輔助工具,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帶來了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更新教學理念,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探索新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 為師生提供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和資源,如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等教學環境, 多媒體軟件、網絡課程、專題學習資源、互動平臺等教學資源,以培養信息時代的高素質人才。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積極創新,不斷提高課程教學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由教材的講解者、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組織者、指導者,并使教學媒體由知識展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使教學過程由講授與演示, 轉變為互動、實踐、創造的過程,并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型教學模式,發揮網絡的資源共享優勢及通訊功能, 指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協作、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綜上所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全球共同關注的教育話題,高職院校應以學生為中心,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塑造高素質技能型學前教師。
[課題來源] 本文為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學前教師英語教學技能職前訓練模式研究”(編號:13051290)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陶西平.涌動的潮流——關注當代世界教育教學改革新動向 [J].人民教育,2014(7).
[2]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
[3]趙艷波.慕課時代我國基礎教育的應對策略教學與管理,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