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過音樂教育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聽、看、唱,討論、聯想、想象及律動)中,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究,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并在一定基礎上創造音樂,提升音樂素養。那么為追求“有效教學”目標,提升音樂教學質量,筆者也在為尋求更有效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積極努力地進行著探索與實踐。通過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實施活動教學策略,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合作、互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音樂、體驗音樂、感受音樂、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獲得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其中情境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聆聽音樂的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他們進行想象,鍛煉他們的思維,從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音樂。在我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除了備好每一節課,還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想什么?喜歡做什么?然后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出適合學生特點和所教學內容的特點的教學情境,從而激活學生的求知思維,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藝術氛圍中獲得審美愉悅,快樂、輕松的學習音樂。教師在教學中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和時間去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受音樂,我們只要結合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去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那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和諧共處,學生也會因為教師創設的情境而感興趣。
在小學音樂教學突破難點中,運用“重復講解,反復示范”的方法,有時未必能解決問題。而創造一種巧妙的教學方法往往能使難點迎刃而解。例如:在口琴教學中,學生吹奏一段樂曲,往往需要一會兒吹,一會兒吸。 有時摸準了音位,又搞錯了吹吸。怎么辦?為了讓學生摸準音位,我讓學生在口琴上貼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圖 ”,然后照著鏡子吹,“照鏡子法”一下子就解決了音位問題。為了解決吹吸問題,我創造了“手勢視唱法” ,把右手握拳向前,推當作“吹”,把右手變“鴨嘴形”向后拉當作吸,讓學生邊打手勢邊視唱。手勢唱準了曲譜再上琴吹,這樣“化陡坡為緩坡”,一下子解決了這一難點。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于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因此先唱歌、后識譜與先識譜、后唱歌在教學目的上并不矛盾。而在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先識譜、后唱歌,通常情況下,針對有一定識譜能力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卻發現,其實很多同學對簡譜并沒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識譜后唱歌的方式進行學習,不但學生沒有對該曲目起到興趣,也把課堂前15分鐘的寶貴時間也白白浪費掉。對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并讓學生和著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后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并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
還要調動學生情感。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喜歡游戲,作為一名音樂老師,我們應該大膽地放開學生的手腳,引導他們把音樂轉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像世界,用簡潔的肢體語言去體會音樂的蘊涵。因為肢體語言是情感的表現。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則可以用肢體語言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讓其更深刻地體會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情緒。同時,要加強師生合作,強化體驗。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活動,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之中,才能進行情感體驗。這個活動是指新授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開放課堂教學,促進空間及時間上的靈活性、學生思維活動的活躍性、組織形式的多樣性,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動手、動心中進行體驗,學會創新,充分調動好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生天性好動。利用他們這一特點,把表演融入教學,增加課堂情趣,無形中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達到育人目的。在音樂活動中,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由設計活動內容。如《白雪公主的小馬車》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歡的兒童歌曲,歌詞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對童話故事天生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教學中,有個小朋友說:“老師我想把歌詞內容改一改,因為快到圣誕節了,我想把白雪公主改成圣誕老人,行嗎?我還能畫給大家看呢。”聽了孩子真誠而幼稚的話語,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畫一畫、改一改。”于是,課堂氣氛活躍了,或三人一組,或五人一組,紛紛當起了小小音樂家,畫的畫、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學生情緒達到了極點。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敢干對已有知識提出質疑和修改,從而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另外,還應要利用學校現有多媒體資源提高音樂教學效率。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現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它突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言簡易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習內容變枯燥為形象,圖文、視頻、動畫栩栩如生,猶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鳴,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視野,激發學生思維。更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們保質保量的上好每一堂音樂課。創設音樂教學情境,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在音樂教學的不同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例如我在在對學生聲音的訓練中,我運用多媒體通過現場錄音回放方式,提高學生對自己的聲音的直觀了解,把抽象的現象形成具體的東西,學生也就學的有趣,學的也用心了。
作者簡介:王昕,女,1964.6出生,畢業于遼寧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任職營口市西市區啟文小學,語文、數學學科、音樂專長,市區骨干教師,獲師德標兵,優秀教師稱號。研究方向:小學教學法、學生音樂特長培養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