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發散思維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廣闊的數學精神,從而支撐他們在數學的天地里走得更遠。
一、激發數學興趣,培育積極的數學思維
思維的惰性是影響發散思維的障礙,而思維的積極性是思維惰性的克星。所以培養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發散思維的極其重要的基礎.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是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可先出示幾道連加算式讓學生改寫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義的依托,雖然是一年級小學生,仍能較順利的完成了上述練習。而后教師又出示3+3+3+3+2,讓學生思考、討論能否改寫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經過學生的討論與教師及時予以點撥,學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雖然課堂費時多,但這樣的訓練卻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尋求新方法的積極情緒。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還經常利用“障礙性引入”“沖突性引入”、“問題性引入”等,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探知思維活動,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在學生不斷的解決知與不知矛盾過程中,還要善于引導他們一環接一環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角”的認識時,學生列舉了生活中見過的角,當提到墻角時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認識呢?我讓學生帶著這個“謎”學玩了角的概念后,再來討論認識墻角的“角”可從幾個方向來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獲得新知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這樣有利于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與深入探尋。
二、教會學生多位思考,培育靈活的數學思維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經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而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性(乃至于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除、加乘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
三、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培育包容的數學精神
思維的廣闊性是發散思維的又一特征。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反復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可通過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計算結果,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有層次、有坡度,要求明確、題型多變的練習題。要讓學生通過訓練不斷探索解題的捷徑,使思維的廣闊性得到不斷發展。要通過多次的漸進式的拓展訓練,使學生進入廣闊思維的佳境。
四、幫助學生轉化思維,培育萬宗歸一的數學精神
聯想思維是一種表現想象力的思維,是發散思維的顯著標志。聯想思維的過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過廣闊思維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可達到一定廣度,而通過聯想思維的訓練,學生的思想可達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題目,從敘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問題,但題目特點確與工程問題相同,因此可用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去分析、解答。讓學生進行多種解題思想的討論時,有的解法需要學生用數學轉化思想,才能使解題思路簡捷,既達到一題多解的效果,又訓練了思路轉化思想。“轉化思想”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應用題解題中,用轉化方法,遷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總之,在數學教學在多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多掌握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靈活多變的解題思維,從而既提高教學質量,又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