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教學成了每一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終極追求。本文闡述了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的教學設計策略以及在探究式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設計策略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整合了現代課程理論,對教學目標從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世界觀提出了要求,突出強調了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無疑是貫徹新課程標準、落實新課程理念的一種好方法。
一、探究式教學的內涵及特征
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研究、討論、思考交流,以教師為組織指導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是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可以是單人獨立進行,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研討,甚至可以是課內、課外內容,但作為教學的主渠道,我們認為課內的探究式教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
探究式教學的主要特征表現為教師創設物理教學情景,學生在教師指引下自主獨立或合作探討研究,再在教師幫助下整合,深化理解,提高認識,其中探究活動是其主要過程。程序上往往涉及到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比較、制定計劃、實施、結果與結論、反思與評價和表達交流等要素;方法上往往涉及思考、討論、實驗、交流等要素。與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重點的講授式教學有顯著區別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
二、探究式教學的理論依據及意義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奧蘇泊爾從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出發,特別強調創立和發展的現代認知過程,其核心觀點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提供現成的知識……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布魯納認為:“所謂學科的教學,不是灌輸作為結果的知識,而是指導學生參與形成知識的過程。”現代教學理論研究認為學校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好的智力發展。對教學而言,作為結果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學生能否進行充分的智力活動,能否通過自己或與其他人合作進行的探索。
三、探究式教學策略的設計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從形式和內容上可分為理論探究和實驗探究,前者側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推理和想象能力,適合于基礎理論部分的教學,后者則側重于培養學生觀察、動手實驗及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管哪一種探究方式,筆者認為為了落實新課程標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綜合技能,教師在教學中對探究式問題的設計策略很重要,在實際教學中,以下幾點策略應引起重視。
1.利用現實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從生活中入手,引導創設生活中物理情景,如“彩虹”、“風”“雨”、“閃電”的形成等,既能激發學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現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強課堂感染力。
2.利用實驗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學習中就有一種渴望感、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探索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因此,我經常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如: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實驗裝置是在一個玻璃槽中裝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水中的筷子是否變形。教師接著引導學生,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把注意力吸引過來,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質疑創設課堂探索情景。
新課程要求學生加強與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物理學的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培養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地利用學生的生活事件和社會熱點來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學生身邊的噪聲污染來源有哪些及及如何控制等。
四、探究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知識學習與探究活動關系的處理
初中物理內容作了較大的改革,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對探究活動的重視,其中有些結論并沒有直接給出,而是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和推理,自己歸納總結,那么,物理的基本知識是否就不重要呢?如何處理學科知識與探究活動的相互關系呢?本人認為:物理用語、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知識固然可以系統性地教給學生,但是學生通過假設、觀察、實驗、交流、推理和歸納等過程所獲得的知識更有“含金量”,學生經歷了“發現知識”的過程,完成了知識的構建,將“是什么知識”和“如何獲得這種知識”融為一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計以實驗為主的探究活動時應把物理基礎知識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具體實現。離開知識為載體的探究活動,甚至是趕時髦的形式探究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重視科學探究也不是不要教師的講解,關鍵是教師要研究“講什么”、“怎么講”、“何時講”,真正在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上下功夫。
2.探究式教學要針對不同學生分層次教學
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因材施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在選題、猜想、實驗設計等階段都要圍繞著“雙基”進行;重視探究后學生對結論的認識;課后練習和訓練要使基礎知識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加強。
3.探究中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
在各階段既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又要通過教師組織、指導使探究有效、有序。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確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
誠然,教學的策略、教學的藝術是在廣大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完善的,是在廣大教師相互學習、互相借鑒的成功經驗中提升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學是以探究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我們應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這種教學的方式、方法。力求在教學效果上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從而轉變教與學的方法,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