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三十多年來,我一直摸爬滾打在鄉村中學,和那些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學生斗智斗勇的結果是——自認為孩子們還比較喜歡聽我的語文課。我的語文課一向以淺顯易懂、生動風趣著稱。為此特將我從事語文教學多年的一些感悟記錄下來,以供參考。
一、語文教學要做到重點突出,言簡意賅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我逐步摸索出一套頗具特色的教學方法,我發現語文教學切忌滿堂灌,一定要做到重點突出,言簡意賅。一堂課40分鐘,前25分鐘時間,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吸引力最強的時機,我一般就利用這25分鐘黃金時間進行講解。為了上好一堂語文課,我常常花上數倍的時間,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和主旨,廣泛地搜集和課文有關資料,精心設計好每一步應該講解的內容,力求提問既能淺顯生動,又能抓住關鍵問題,突出文本的重點。講課的時候,盡可能地做到語言風趣優美、親切自然,讓學生在課堂里,情緒上有起有伏、張弛有度,在歡聲笑語、跌宕起伏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二、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誦讀訓練
在緊張的教學工作之余,我特別留意傾聽校園的聲音,近年來我們的校園大多歸于沉寂,究其原因是名級各類考試,并不會考察學生的朗讀能力,初中學生要學習的科目較多,學習任務繁重,分配到語文學習上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及家長都認為只要學生筆試能得高分,不會誦讀也無關緊要。這一錯誤認識,恰恰成為語文教學的致命傷,誦讀是豐富學生情感,培養敏銳思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學中我固執地堅守,我不能讓學生把極具表現力的優美語言學成了“啞語”,我常常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訓練學生誦讀,通過自己的努力引導這些孩子們去感悟讀之魅,讓孩子們在感悟文本音韻美的同時,與作品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孩子們自身生命的激情。在日積月累的誦讀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敏感而豐富的內心世界,樹立一種關注世間萬物的人文情懷。
三、語文教學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在人際交往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除了在教學中應使用清晰生動形象的語言,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外,還應通過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語文這門語言文字學科真正達到學以致用。要讓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得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交給學生觀察整理思路的方法,幫助學生在表達時理清敘述思路,并運用一定的句式和詞語,把想表達內容說得更確切,更連貫,更通順。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要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就得發展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的想象。我通常都指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想象或聯想,用對比的方法掌握觀察對象的特征, 把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培養判斷和表達能力。
四、語文教學應教會學生感悟文本美,培養鑒賞能力
每一堂語文課,都是在引領學生對美進行感受和鑒賞,不同的審美觀,對文本的體會就各不相同,一千個人讀《紅樓夢》,就會有一千種領會。作為教師一定要引領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鑒賞能力。對課文的鑒賞,我一般會讓學生從內容、語言、風格等方面去感悟和品析,教師加以適量的點評明確文本主題,這就需要我們作教師的具有表達美的能力,能用生動形象地語言將研究教材時,獲得的美的感受傳授給學生,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更深刻地體會課文的文本美,得到學習美文的愉悅享受,受到良好的審美教育。
最后作為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修養,一個優秀語文教師地煉成,往往離不開讀書和思考,我們要在自己的班級中營造一種愛書、尊重書、崇尚書的良好氛圍,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言傳身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把學習、觀察、思考作為生活的主旋律,成為最陽光、最健康、最自信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