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人為本。新農合以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目標,以大病統籌為主要內容,切實減輕了廣大農民因生病住院帶來的經濟負擔,幫助農民真正走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境。
關鍵詞:合作醫療;問題;對策;新農合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下簡稱新農合)實施以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壓縮了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差距,使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紅利。但是,隨著新農合在全國范圍內的日益普及,許多缺陷也逐漸顯現出來,影響了其進一步落實。本文從闡述新農合的內涵以及在我國實施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嘗試提出對策。
一、新農合的內涵
新農合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共同構成我國社會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它是指由政府、集體、農民三方共同出資,由農民自主決定是否參與,報銷一定比例醫藥費用的農民醫療救濟制度。該制度是政府為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惠及千萬農民百姓的一項“民心工程”。
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農業部和財政部《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并計劃于2010年實現新農合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目標。這一舉措,增強了廣大農民的健康意識,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同時減少了農民因病返貧窮的現象,促進了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樹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新農合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政府主導推動。從相關規定中的出資數額來看,各級政府部門既是組織主體、又是出資主體,整體制度的落實主要有政府部門推動,這就加大了政府的責任,督促政府利用資源優勢協調各方,惠及百姓。其次,以縣為單位實施。與傳統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相比,新農合打破了鄉村的界限,將統籌范圍擴大到縣一級,一方面讓更多農民享受改革紅利,另一方面可以籌措更多資金用于購買先進醫療設備和引進優秀技術人才,從而提高新農合水平。
二、新農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通過梳理新農合相關法律法規可以發現,迄今為止,我國仍未建立一部完整的、符合我國國情的關于新農合的法律法規。目前,我國新農合實踐主要依靠衛生管理部門的一些條文和規定,這就會導致新農合不能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縱觀西方國家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有效的法律保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才能確保新農合實施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借助國家強制力推動新農合在基層不斷落實,才能更好地維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2.部分農民參保意識薄弱,疾病投資意向不強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農民主觀方面來講,由于受教育水平較低,接觸外界新思想、新觀念的速度較慢、能力較弱,因而缺乏為疾病投資的長遠眼光,再加上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還要面對養育子女、婚喪嫁娶等剛性消費,對于拿出一筆錢來參保十分拒絕。從客觀方面來看,雖然政府部門已經拿出很大一筆資金投入新農合,但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基數龐大,具體落實到每個人身上的金額相對較少,讓農民感到沒有得到多大好處,感受不到參保的實惠。
3.醫療監管難度大,管理亟待規范
第一,藥品價格虛高。一部分藥品由于中間環節較多,因此存在不合理加價現象,而一些醫療結構也傾向于用價格昂貴的藥品,導致藥品供應商不愿意生產廉價藥品,這往往給農民造成沉重的負擔,也違背了政府推行新農合的初衷。第二,醫療機構執業行為缺乏規范。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一些醫療機構對病人住院、出院手續辦理流程方面不夠嚴格,故意延長住院天數;或者用藥不規范,目錄外用藥超標、克扣或拖欠補償費用等現象嚴重。這些醫療結構對新農合相關規定抱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態度,無視監管制度,導致病人醫藥費過高。第三,醫療機構內部管理制度有漏洞。新農合制度在鄉鎮層面的實踐機構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大多是臨時性機構,工作人員也多為借調來到無編制臨時人員,并且工作經費不足,影響了醫生工作的積極性,拉低了醫療機構整體工作效率和水平。
三、解決新農合存在問題的途徑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政府責任
要想讓新農合順利走上法治化軌道,就必須盡快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新農合實踐存在的種種問題,究其原因,根源就在有沒有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進行約束和規范。因此,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是新農合持續發展的保障。我國應當盡快建立專門針對新農合的法律,明確規定保障形式、資金籌集、監督管理等方面內容,并明確責任。
2.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確保農民共享改革紅利
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城鄉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但不容忽視的是,在教育、醫療、工資、社保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資源分配不均現象。要使新農合得到更多群眾的認同,就要進一步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發展現狀。在硬件方面,要加大對醫療設備設施的投入,及時實現醫療設備設施的更新換代,同時設立專門、獨立的新農合辦公場所,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還可以借助外力,放寬對符合條件的民營醫院、私人診所的準入條件,讓更具有充足財務能力和專業醫療水平的醫療機構投入新農合發展中。在軟件方面,要大力引進具有專業醫療知識的高端人才,用優厚的待遇、完善的保障、優惠的政策吸引更多專業人才來到農村,同時還要提高現有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3.建立科學的監督管理機制,約束相關人員行為
相關政府機構和部門要加大對新農合實踐的監督和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工作,提高服務水平,讓農民享受到更好的服務。要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及時聽取農民的意見和建議,設置舉報箱,了解新農合推行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定期對農村醫療機構進行檢查,以簡化報銷手續、規范流程制度、控制醫藥費用等方面為重點,規范醫療機構行為,使新農合真正符合農民的需求、維護農民的權益。
參考文獻:
[1]耿夏夏.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4):218—219.
[2]王東,石宏亮.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特征探析[J].中州學刊,2009(5):127—129.
[3]李瓊.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再創新的路徑探討[J].河南大學學報,2011(9):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