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改變 “只與官曉、不與民知”的現象,杜絕一部分人批條子、走后門的可能性,公開審批程序,扎緊制度的籠子,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的發(fā)生。
關鍵詞:行政審批;改革;必要性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行政審批被廣泛應用于我國行政管理各個領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起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行政審批制度逐漸顯露出種種弊端,如限制資源配置、壓縮市場空間、影響政府職能發(fā)揮等。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政府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雖然卓有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從討論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入手,分析現行行政審批制度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
一、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打破壟斷,形成國內統一市場
市場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時期,社會分工足夠成熟,商品經濟充分發(fā)展,國家各個地區(qū)的經濟會形成一個相互依存、互相影響的有機整體,商品流通領域的經濟規(guī)律在全國暢通無阻。可目前來看,無論是從行業(yè)角度還是地區(qū)劃分而言,我國依然存在著嚴重的壟斷現象。它們并非在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而是由于行政審批過于嚴格或繁瑣,阻礙了民間資本的進入,市場競爭機制難以在這些地區(qū)或行業(yè)內有效發(fā)揮作用,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2.加強監(jiān)管,助推轉變政府職能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經濟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面對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新形勢新挑戰(zhàn),我們要更好地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轉變政府職能,助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目前,一些政府部門仍然習慣于利用行政審批干預社會事務和經濟活動,事前爭位、事后缺位,擾亂市場秩序。因此,必須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整合政府職能,優(yōu)化資源配置,把權利還給市場,讓政府集中精力做好服務工作。
3.增強活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現行的行政審形式多樣、名目繁多、環(huán)節(jié)復雜。據統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前,國務院60多個部門共有4159項審批事項,省級政府行政審批事項最多也有上千項,且內容涉及經濟、生活各個方面;同時,由于利益驅動,一些政府部門把一兩天就能辦好的事情拖延很久,除了增加企業(yè)的資金成本外,還搭進去大量時間成本,使企業(yè)苦不堪言。各式各樣的低效審批不但降低了政府的版式效率,還浪費了寶貴的社會資源,影響經濟轉型發(fā)展。
二、我國行政審批制度存在的問題
1.行政審批體制亟待突破
職責交叉問題凸顯。在我國現行的行政審批制度中,政府部門的規(guī)章制度常出現互相矛盾或互為前置的情況,企業(yè)進行審批常常是“跑斷腿換不來一個章”,這一現象在基層一些基層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中又被無限放大。究其根源,在于各部門權責不明、職責交叉,具體事項沒有明確的負責人,辦事程序錯綜復雜,重復遞交材料、重復進行審批等現象時有發(fā)生。
內部管理基礎薄弱。在省級以下政府機構中,行政機構設置不同,導致不同機構可能擁有相同的行政審批職能,“多頭管理”現象突出;即使在同一職能機構中,由于科室設置不盡相同,在組織機構設置上仍然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現象,各級政府部門以及同一職能機構相關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資源未能實現有效整合。
2.行政審批業(yè)務流程亟待規(guī)范
一方面,我國行政審批相關法律建設不夠完善,沒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行政審批的具體流程。因此,在各地政府部門行政審批實踐中,容易出現時間過長、項目過多、程序復雜等情況,缺乏統一且行之有效的標準,既給政府監(jiān)管帶來了一定困難,又不方便公眾辦事。
三、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見建議
1.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科學的行政審批管理體制
建立科學完善的行政審批管理體制是規(guī)范審批流程的基礎。行政審批體制改革覆蓋范圍面廣,牽涉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的利益劃分,“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因此,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以最大限度減小改革阻力。
在中央層面,應當由國務院牽頭制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改革總體目標、時間范圍、推進步驟等方面內容,讓改革有章可循。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引領作用,協調各層級、各部門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類指導、協調推進,為改革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地方政府部門也要積極跟進,以中央制訂的改革總體方案為基礎,結合實際制訂本地區(qū)的改革總體方案,有針對性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yōu)化各級政府部門的審批權限,厘清權責體系,整合優(yōu)勢資源,實現高效管理;認真聽取社會各界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見建議,科學設立或廢止行政審批項目,做好信息公開等。
2.轉變傳統觀念,厘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國提出,要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yōu)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要達到這一標準,僅僅設立幾個便民大廳和服務中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轉變觀念入手,將維護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從群眾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
推擠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就要轉變政府部門“大包大攬”的觀念,科學處理其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要相信“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將可以用市場調節(jié)代替行政審批的事項還給市場;要充分發(fā)揮行業(yè)自治的力量,鼓勵行業(yè)協會等社會機構承接政府推出領域的行政審批權。同時,處理好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下放本該屬于地方政府部門的行政審批權,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貼近基層的優(yōu)勢,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亞索審批成本,提高審批效率。
3.發(fā)展電子政務,加大對行政審批的監(jiān)管力度
行政審批與企業(yè)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因此是權力尋租的多發(fā)領域。要減少行政審批中的腐敗現象,就要建立嚴密的制約機制,加大對行政審批的監(jiān)管力度。這離不開電子政務的支持。因此,建設行政審批電子政務系統,實現行政審批的數字化管理,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大力開展網上審批,利用信息化手段導入審批所需材料,并通過網絡為企業(yè)提供公示、申請、受理、審批一條龍服務,并開展網上監(jiān)管和網上投訴,改變信息不對等的情況,借助公眾的力量進行監(jiān)督,提高行政審批的透明度;還要建立專門的行政審批監(jiān)督系統,對行政審批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實時監(jiān)督,并及時進行預警糾錯,減少審批過程中的隨意性,讓行政審批權力真正運行在陽光下。
參考文獻:
[1]王雪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緊迫性與面臨的問題[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4(13):7—9.
[2]張定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攻堅期的問題分析與突破策略[J].中國行政管理,2012(9):14—18.
[3]王玉環(huán).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法制博覽,2015(2):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