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門傳統學科,語文教學歷史悠久,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傳統教學中,語文教學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采用僵化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多采用講授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要求不同的主體在應試時答出相同的感受。等等。這些弊端無異于為語文教學戴上沉重的枷鎖,限制了語文教學的健康發展。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較高的語文應試能力,卻缺乏相應的語文素養,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為改變這種惡性狀況,2003年國家教育部正式出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改革。其中就教學方法,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時又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至此對話教學以其高遠的視角正成為語文教學的新貴,引起越來越多的教育者的關注。
積極創設平等、民主的語文課堂氛圍。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與學生分處于兩個不同的階級,課堂氣氛是緊張、壓抑的,處于這樣氛圍中的學生往往唯老師的觀點獨尊,只會被動接受。這樣的課堂往往帶來教師的“一言堂”,其實質是不利于教學活動。語文課堂教學不是知識輸出和知識輸入的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和教育主體二者相互作用的過程。對話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人格、情感,把學生看成是一個自我生命的實現者,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既有歷史性的又具有開放性的自我創造者。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努力營造出寬松民主的氛圍。在閱讀教學中,每個學生閱讀時都有“期待視野”,這個“期待視野”可以指學生原來的情感,也可以指學生原來的生活經驗,也可以指學生獨特的眼光,還可以指學生閱讀作品時的心情、心境。在不同心境下讀課文,感受、體會也會不同,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視野”一定要重視,一定要琢磨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去思去想去與心靈對話
遴選合適對話主題。小學生的注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能較長時間地注意與自己興趣有關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但容易因為其他事物造成注意力分散。他們思維活躍,經常提出問題,能獨立地判斷是非善惡,不輕信別人的結論,愛評論和爭論,希望獨立地解決問題,但往往會以點概面,比較偏激。他們情緒體驗較小學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易形成各種心境。針對小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對話教學中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對話教學則會變成茶話會,結果一無所獲。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閱讀的促進者、閱讀中的對話者,教師不是被動的,也不能將教師的地位降到和學生一樣,他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中介,但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當然要高于學生。所以教師課前應認真準備,鉆研文本,挑選出有價值、合適的對話主題,讓他們帶著問題,有目的地積極閱讀文本,從而引導他們產生感悟。
鼓勵學生嘗試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調查組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義務教育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動特征。具體表現為: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獲得知識,得到發展;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對學習生活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對話教學中應當改變這種目前普遍存在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鼓勵學生大膽對話,促進個人理解的知識建構。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多樣的課堂對話,可以組織生生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等活動形式。
教育是發生在師生之間的真實生活世界中的社會活動,課程是學生的課程,課程教學應該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關注教育意義的建構、在現實生活中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與理解,追尋富有意義的、充滿人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