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德育工作中與新課程理念不相適應的觀念和現象也漸漸凸現:學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識顯著增強;學生的人格需求和個性發展呼喚尊重和關注,傳統的被管理受監督的地位正在動搖;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動范圍曰益擴大,傳統的一元化封閉式教育方式已被打破。面對新課程帶來的挑戰,德育如何應對,并采取有效措施主動適應,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新課程改革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改變學校德育工作尤顯重要,特別是將心智教育引入學校德育工作之中,加強學生學習潛能的培養,創設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氣氛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舞”。因此,學校德育工作者要逐漸轉變觀念,適應新課程,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心智教育引入德育管理工作之中,“開啟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作為工作中的重心。那么,如何來開啟學生的心智呢?筆者認為應從如下來考慮:
首先,讓學生充分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學生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其實是一個反思過程。在反思的過程中,不斷尋找自身的“閃光點”,不斷尋找自身缺點和尋找原來的自我,并朝著自己心目中既定的方向不斷的自我塑造,開辟一塊屬于學生自己的心理天空,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興趣。努力塑造自己,心中會產生強烈的“憤悱”狀態,主動參與學習。
其次,鼓勵學生樹立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態。自信是人生的基石。學生樹立了良好的自信心,心中不時會大聲疾呼,“我能行”!有了自信心,就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生活中去,把學習當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經常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學習積極性肯定高漲。
構建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生態環境”,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為學生創設一片自由的天空。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者,應努力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努力為學生的發展搭建平臺,充分展示學生成長過程的智慧、才能,挖掘學生自身存在的潛能,塑造和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尤顯重要。正如上述教育家所期望的那樣,積極喚醒、激發、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生態環境”。具體思考應是:
通過校園文化環境創設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環境塑造人,培養人,因而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文化藝術的熏陶,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不斷學習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激情,產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欲和愿望,從而構建知識結構。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各類活動,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展示的平臺,從而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者,應充分針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應具有多方才能和首創精神,設計和開展校園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給學生的成長搭建平臺,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能,無論文學的,還是藝術的。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等。開展諸如演講比賽、辯論會、學生才藝表演、校內藝術節、科技作品展、體育運動會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學生樂學、活學,達到“活動育人,管理育人”的境界,學生就能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從而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孩子的心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能獲得行為的種子;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種子;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種子;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獲得成功的命運。”作為每一個德育工作者來說,就是著力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力,給學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機會的平臺,努力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環境”,讓學生樹立自信,開啟學生的心智,不斷對學生進行思想、行為、習慣、品德的培養,以適應未來高節奏的生活,使學生終生受益,使德育工作真正起到實效,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樂園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