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佳作浩繁,而古詩詞則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最耀眼珍寶,是一枝最為艷麗的奇葩。它們以精練、優美的語言,抒發達國家人類美好的情感。先秦以來,被列為“六經”之一的“詩三百”,成為每個讀書人啟蒙學習和終身受用的經典。一個人如能熟背一些古詩詞,將開闊野、增長知識,提高文學修養。作為語文教師,若能想辦法來調動學生誦讀古詩詞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引領學生在經典中暢游,對語文學習的拓展大有裨益。
營造氛圍,激起誦讀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積極的和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是人們采取行動的內驅力。對某種活動感興趣,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進而成為支配行為、尋求滿足的力量。小學階段的孩子喜歡朗讀,背誦能力極強。如果能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愉悅的誦讀氛圍,讓學生從中獲得誦讀古詩詞的樂趣,將有助于激起學生誦讀的熱情,從而對誦讀古詩詞產生興趣,樂意去接觸更多的經典之作。
要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首先必須確保充足的誦讀時間。誦讀古詩詞應天天誦,經常吟,才能了解于胸,需要時脫口而出。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為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誦讀,可以充分利用笨天早晨、早讀、晚讀時間,讓學生學習背誦古詩詞。其次,在內容選擇上,要講究細水長流,每星期學習一兩首新的詩詞即可,多了學生容易“消化不良”,每次學習新詩詞之前都復習學過的詩詞。再次,在營造誦讀氛圍的同時,還要注重強化學生對詩詞誦讀意義的理解。增根有一句名言“讀詩使人靈秀”,而古人也曾有“腹有詩書氣白華”的說法,詩歌對人的思想情操的陶冶和氣質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誦讀,讓學生逐漸明白:沒有一個詩人不是從讀詩開始的,古今有許多名家之所以能成名,不少人是得益于幼年時期古詩詞的熏陶。小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黃金期,讓他們適當背誦一些古詩詞精品,既能豐富語言、鍛煉思維,提高閱讀審美能力,又能繼承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塑造民族精神。
豐富形式,增強誦讀效果:小學生活潑好動,結合他們的特點,開展活動必須豐富多彩。可以讓學生采用白己喜歡的形式,誦讀復習古詩詞。如,趣背古詩、古詩拾趣、古詩接龍、配動作背、給古詩配曲吟唱等形式。一個學期開展一次賽詩會,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己編排形式各異的誦讀節目。這樣,采用各種形式的活動,不僅使學生記住了詩句,還能較好的理解詩的意境,也給了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大大調動了學生誦讀的興趣。作為老師,要常常幫助學生把握古詩文的脈搏,從而達到流暢記憶。
許多好詩詞是描繪祖國河山的,這些詩詞通過詩人眼前景物的傳神寫照,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感情,借景物抒情言志。讓學生背誦這類古詩詞時,要特別注意這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點,可以配以各種音樂來誦讀。如誦讀立意清新、歡快的詩詞時,配上一曲輕快活潑的音樂,誦讀風光無限的詩文時,則配以優美舒暢的曲子。這樣背誦,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美。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不盡,意有盡而情不盡”的更高境界。進而加深記憶得到美的熏陶。
學以致用,提高誦讀效益:倡導小學生誦讀古詩詞,是為了讓學生積累語言材料進而提高語文能力。而將這些材料內化,運用則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更高境界.因而,我們在鼓勵學生誦讀古詩詞“量”的積累的同時,注意對所背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并能運用到平常的作文當中去。這樣以誦帶寫,以寫促背,使誦讀與寫作相得益彰。
畫家用畫筆作畫,詩人則用詩筆來作畫。高超的畫筆,可以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則能使“詩中有畫”。很多經典的古詩詞就是“詩中有畫”的經典名作。誦讀這類詩詞,可引導學生邊誦讀邊想象,根據詩意作畫。
總之,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引領學生在經典美文的海洋中暢游,讓學生沉醉于詩詞的經典語言中,既讓學生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又使中華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這是一舉多得的事,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