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以往語文實際教學中,方法性的學習指導較多,朗讀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往往課堂上對重點詞句的“透徹”分析成了最高宗旨,基礎知識重于基本能力的培養,被肢解的詞句、文章主旨等單純應付考試的東西塞滿了孩子們的頭腦,朗讀卻被看作是浪費時間的事情。現在想想,許多早讀課被用來講解練習,而剝奪了學生的朗讀時間。這樣取得了一些收獲,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有了一些鋪墊,相關文體的閱讀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課堂卻缺少了朗朗讀書聲,學生的自我學習仍然是缺失的。然而“學文入門在讀書,學文入境也在讀書。”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
進入初三,學生出現對各科學習懈怠的現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如入境學習,培養學生的白主能力、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我在實際教學中特別嘗試了朗讀教學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及在具體語文教學中作用的實踐。
培養朗讀能力,提高表達能力:良好的表達始于朗讀,會說從會讀開始。這些學生課下說的歡實,課上卻不能正確運用語文術語進行流暢而簡明扼要的問題回答。九年級上冊讀書鑒賞單元的朗讀學習,幫助學生學習語文鑒賞術語,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和組織語言的能力。這些能力作用于說話上,自然能說得簡明流利、連貫得體。朗讀還有助于幫助學生逐步克服膽怯心理,真正做到“自信、負責的表達白己的觀點”,“并在交流過程中注意根據需要調整白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經過朗讀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訓練課前朗讀,引導學生入境:規定預備鈴一響,課代表馬上通過誦讀組織課堂,帶領學生預習或復習課文。這個習慣實際是從初一開始要求并培養的,課堂如果沒有有效地被組織,我一般不進教室,這一要求告知每一個學生。有時為了促成學生課前的誦讀,我甚至晚上課幾分鐘。我覺得這樣做是必要的,學生既可以通過誦讀進一步加深印象,義可以在這一有效地組織下收心,進入語文學習的課堂環境中。
狠抓背誦朗讀,創設學習氛圍:初中語文古詩文考查重點篇目的近1/2在初三,所以我通過多種方式促動學生的背誦朗讀。首先,將早讀課完全還與學生,為了更好地促動學生的背誦,專門給所帶兩個班級制作了九年級上冊背誦篇目表,要求每一篇都必須在我跟前背過,規定相關篇目的背誦時間,每背一篇就在白己名字的相關篇目下打對勾,在規定時間未背誦過關的,在當月的月考中扣分或其他懲罰方式。雖然初三的古詩文篇目很長,但一學期下來,90%的學生都能達到熟練背誦。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樣的反復誦讀中,加深學生對相關篇目的理解。基于本屆學生學習素質差的原因,促動背誦也是將他們拉到語義學習的氛圍中來。尤其對基礎差的學生,每背誦一篇就給予極大的贊揚,至少背誦是他們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用背誦帶動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取得的效果還是較為明顯的。
重視課文朗讀,激發學習興趣:每篇課文學習開始,或是教師聲情并茂地示范朗讀,或者用MP3播放課文朗讀,或是學生白我的熟悉誦讀,創設出一個課文情境。這樣,就很快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進入課文之中,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這樣做也是因為學生沒有良好的預習習慣,在課文誦讀前教師與學生共同提出對文章理解把握的問題,誦讀或聽讀的過程就是多層次預習和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經常進行朗讀訓練,能增強學生對語音的感受能力,增強對語言規范的敏感性和鑒賞力。經常性的示范朗讀,教他們朗讀,訓練學生自由讀。不知不覺中,學生對語音的感受能力明顯增強,普通話也會越說越流利了。
在教學中也經常會發現,一些學生不愿讀書,不能完成老師布置的讀書任務,有的同學讀書東張西望,有的同學讀書有口無心,不能人情入境,所有這些都說明學生對朗讀缺乏興趣,還需教師進一筆引導。針對這些現象,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著用多種形式,有效切實地進行朗讀指導,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以此帶到那個學生學習的實質提高。這種的探索也是我在解決學困生學習中實施的方法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