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了六年的語文,在教學中,時不時會遇到一些孩子因不會寫作文而發愁,到處去上補習班,為此我也感到很困惑。我想了好多的辦法,請教了好多的名師、老教師,所以白已有一些小感悟。
一天,上體育課我看到孩子們玩的正開心,便上去和學生們一起談心,談地非常愉快,我有意和孩子們談到“作文”的話題,傾聽到他們對于“作文”的真實看法。在被問到“喜不喜歡作文”的話題時,大約有700以上孩子的小腦袋都搖成了“撥浪鼓”,其中還不乏一些作文水平不錯的孩子。問其原因,幾乎不約而同地回答: “難!”這的確很難不讓人擔憂。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們對于“作文”的畏難情緒?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們走出心理陰影并愛上作文呢?
面對孩子“不爭氣”的作文水平,家長們心急如焚,于是請家教、上輔導班…,忙得不亦樂乎。豈不知,在功利思想大行其道的今天,輔導班中的南郭先生比比皆是,加之孩子已有的抵觸情緒,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甚至會加劇孩子對作文的敵對程度。
弄清了孩子害怕作文的根源,接下來便可以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逐步培養起孩子的寫作興趣,引導孩子愛上作文。
寫日記是最好的練筆方式,這點大家都知道,可孩子就是不愿意寫怎么辦?所以家長要講究些策略,要在不露痕跡、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悄悄“上當”。你可以先和孩子做做游戲、講講故事,聊聊天…,趁著孩子的高興勁兒悄然切人:“這個故事好不好聽?你最喜歡哪一點?媽媽很想聽你講一遍可以嗎?”等到孩子樂滋滋地講完故事,你只要由衷地豎起大拇指:“寶貝講得真給力,太棒了!這么精彩的故事如果忘了太可惜了,趁現在把它記下來好不好?”相信此時絕大多數孩子會欣然應允的。以后只要變著花樣兒“如法炮制”,你的目的就達到了,“潤物細無聲”。
孩子初寫作文,切忌要求過高,將事情完整地交代明白就好。可以是“三言”,也可以是“兩語”;不必追求布局多么嚴謹、語言多么精煉、開頭結尾多么呼應,姑且當作孩子的信手涂鴉義何妨?引導階段,重點培養的是孩子的寫作興趣,讓孩子有勇氣去寫,而非盲目期待其作文水平的快速提高。“好讀書”就是讓孩子喜歡讀書、多讀書,“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最好能培養出個手不釋卷的“小書蟲”來。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天生就不喜歡讀書!其實造成這種局面的“罪魁禍首”一般是家長,沒有哪個孩子真正不喜歡讀書的。大多是因為家長不了解孩子的閱讀興趣,不懂得由年齡層次的差異引起的閱讀興趣的不同,給孩子提供了不適合其年齡段的書籍。字還認不到一籮筐,就逼著孩子看“四大名著”,讀“五經”、背“四書”…。如果哪個孩子喜歡,那他真的就不是“孩子”了。剛才所講的就屬于“讀好書”的范疇,家長在這方面要切實把好關,給孩子選擇適合的“好書”。
孩子就是孩子,無論是說話還是作文,用的都是充滿了孩子味兒的語言。這也正是天真爛漫的孩童最純真、最質樸、最自然的表達方式,本應得到肯定和倡導的。有些家長或老師卻“看在眼里,別扭在心里”,覺得幼稚、噦嗦,不精練。于是乎,在一些小學生的作文里,我們常常會看到不少過于成人化的表達方式。看似寫作水平“不錯”,事實上要么是“被修改”得面目皆非;要么便是孩子“被早熟”下的畸形作品。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作文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我們不但要使其發展,而且要讓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因為教學生作文不是為了培養幾個尖子,也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應付考試的技巧,而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愿意寫作文,都能夠通過作文學會做人,學會思考,扎扎實實地掌握語言文字的基本功。教師只有切實加強作文的啟蒙教學,才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內在潛質,使他們的文章煥發出新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