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教學是一年級學生規范化聽說讀寫的起點。漢語拼音是幫助小學生識字、學習普通話的最基礎的語言工具,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這些相對抽象、枯燥的符號,化為注意力難以集中的一年級學生識字、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呢?這就要講究一個“趣”字。“趣”,顧名思義,興趣、趣味也。
圖畫音形兼備,教會學生讀、寫和有效記憶。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圖畫將一個個枯燥無味的拼音符號極富趣味性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輕而易舉地教會了學生讀、寫、記憶。如教學聲母“K”時,學生一看圖,首先傳給他的第一感覺便是:“圖上畫了幾只蝌蚪”,于是聲母“K”的發音便油然而出,一學而會。再指導學生仔細看圖,不難看出,兩只蝌蚪與一根水草組成的圖形就是“K”的字形。另外借助多媒體,效果就會更佳:清澈的湖水里長著幾根長長的碧綠的水草,從遠處游來了一只黑灰色的小蝌蚪,左斜著停靠在水草旁,不一會兒又來了一只,右斜著停靠在這根水草旁,此時能極快地借助“蝌”讀出“K”的音。并以同樣的動畫方式出現幾組相同的圖形,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很快地記住了“K”的形。再加上教師或多媒體在四線三格中的范寫,學生很輕松地學會了讀、寫,又很樂意地將“K”記住,還有效地達到了正確書寫的教學目的。整個過程費時少,見效快,這都得益于課本編者精心編排的各式彩圖,他們甚至連每一頁的頁碼標示都沒有忽視趣味性。
兒歌激趣,豐富內涵。新教材每課都編排了一首兒歌,以及配套的精美插圖,兒歌中標紅的字母(黑白版做了加大、加粗的處理)是本課新學的聲母或韻母。這些聲母、韻母被印刷得醒目而美觀,新鮮又直觀。這樣編排,極大地增加了漢語拼音教學的趣味性,較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漢語拼音教學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使一個個單調的聲母、韻母符號轉化成生動有趣的童話小故事。如第一冊教材第5課的兒歌,將本課所學字母“g、k、h”用紅色突出,同時使兒歌與形象逼真的彩圖相互對應,通過誦讀及觀察,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小故事已展現在好奇的學生面前: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小雞嚇得躲在石頭下面嘰嘰直叫喚,小鴨卻站在雨中嘎嘎地歡叫。像這樣恰當地運用一首簡單的兒歌,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達到在具體形象的語言環境中復習、鞏固漢語拼音的效果。這些兒歌讀起來還朗朗上口,從小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課后復習豐富多彩,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試用修訂本的漢語拼音教學共安排了4個復習,每個復習在編排上都考慮了一年級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創設情境使其積極參與,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復習鞏固效果。如復習二,一共有五大題,其中一、三、四、五題不僅要求學生動腦去想、動口去讀,還可以動手去拼一拼、畫一畫、連一連,這樣的編排,可使學生興趣盎然,其樂無窮。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后復習題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參與,使其把學習漢語拼音當作一件趣事。
創新教學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語結束后,還需教師創新教學思維,運用不同的授課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看上去似乎毫無意義的拼音符號貼近學生生活,使他們愿意學、樂于學。
課余巧妙設計趣味訓練,使學生所學知識在興趣盎然中鞏固提高。如:鼓勵學生拼一拼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及家用電器的名稱,并試著用拼音寫一寫;用拼音抄寫課程表,并逐漸養成每晚臨睡前按課程表整理書包的好習慣;有條件的可以讀一讀課外注音讀物,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交流,教師要注重對他們及時鼓勵;還可以用拼音寫一寫一、兩句話的日記,表現突出的可張貼在“學習園地”中,發揮榜樣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