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特別崇拜于永正老師,感嘆于他的課堂教學藝術,崇敬他對孩子、對教育的拳拳愛心。拜讀了于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全書文風樸實無華義生動吸引人。之所以吸引人,用于老師白己的話說,是因為“我的文章不是在書齋里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于老師這本書中的許多篇章都反映了我們日常語文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并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
閱讀是為了“披文得意”,即通過語言文字獲得文章中的信息。但是課文有兩重意義:“內容意義”和“形式意義”。因此閱讀教學不僅要理解文章內容,而且要關注形式意義——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內容的,即不但要“得意”,還要“得文”,并且在得意、得文的過程中學會閱讀,培養閱讀能力。如果只是為了理解課文內容,那么講解是最省時省力的做法。但是這樣做,學生就不能得義,白然也不可能培養出閱讀興趣,獲得閱讀能力了。
除了閱讀,語文教學還有識字、寫字和作文,所以說,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應該是教學生學語言、用語言,而不只是課文內容。
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不適當的拔高、挖掘、拓展比比皆是,執教者和聽課者忘記了坐在講臺下面的是多大的孩子。
小學語文教學是教6-12歲的小孩學語文的!小學階段是啟蒙教育,教小孩學語文與教中學生、大學生學語文不同。不能把小學生當成中學生、大學生。即使是小學生,也有區別,不能把一年級的小朋友當成六年級的學生。小學生要掌握哪些語文知識?培養哪些能力?在識字、寫字、閱讀、習作等方面有哪些質和量的要求?每個年段的要求又有哪些不同?每教一篇課文、一冊語文書,要給學生留下什么?這些,教師必須要研究,做到心中有數。
當前,關于語文教學的“顛覆”、“革命”、“轉身”之類的的詞語,層出不窮。但是,識字、寫字、讀書、作文、激發興趣、培養習慣等這些常規是不變的。
寫字要做到每天描紅、仿影、臨帖,朗讀要做到每天聽讀和跟讀,作文的規律是讀寫結合。“熟讀、精思、博覽、多做”是古人對語文教學規律的高度概括,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驗,要遵守,要守住。
不少領導、專家、名師們評課時經常說“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再放一放手”之類的話,于是許多老師就“放手”起來,該教的也不敢教了。所以,雙基落實不到位的事情有太多。
寫字教學是要手把手教的,字的結構、筆畫的位置和高低長短等都要指點。朗讀教學是要手把手教的,斷句、節奏、輕重、語氣、感情等都要指點。習作是要手把手教的,讀范文,抄范文.寫白己的文,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一定要指導得實實在在。
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無論是閱讀、聽講,還是復習練習,教師都要善于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培養他們探索研究的精神,引導他們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都應把著眼點放在創設一種良好的研究問題的情境,以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端正其學習動機;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索教學規律和學習規律上,并創造性地運用這些規律進行教學,以促使課堂教學發揮最大的功能、最優的效應。
在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發展極不平衡的現實中,構成課堂教學系統的諸多要素必然參差不齊、千差萬別。這就決定了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絕不可能只是一種模式,而必須有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的多種模式。但是,任何一種經過設計者嘔心瀝血身體力行而證明卓有成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必然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其典型性和參照價值。因此,我們必須加強信息交流和研討,以吸取他人之長,聯系實際,實行優化組合,創造出切實可行的最優的課堂教學結構。
于老師說:“語文教學成功與否,最終取決于老師。”所以,做語文老師實屬不易,得有真本事。讓我們都努力學習吧,借用今年春晚上的一句話:“不管是幾零后,努力學習才不落后!”讓我們發揮好語文課上的決定性作用,使我們的學生每天都有收獲,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