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文教學大綱》規定;“民族中小學漢語文課的教學目的,是要使少數民族學生具有初步運用現代漢語文的能力,為畢業后從事生產和工作,或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漢語作為民族學生的第二語言,是蒙授校的一門必修課。在新課改下,我們在漢語教學中,應該樹立課程意識,進一步促進蒙校漢語教學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提高漢語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近些年來我們注意到,面向少數民族學生,沿用已久的漢語文課程的稱謂,正在發生著從“漢語文”到“漢語”的轉變。那么,在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沿用已久的漢語文課程的稱謂,為什么要發生從“漢語文”到“漢語”的轉變,這個轉變又意味著什么呢?
從“漢語文”到“漢語”的轉變,是少數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學在第二語言教學層面上的教學意識的確立,更是對少數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學在課程層面上的課程意識的要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所謂課程意識,通俗地講就是“為什么教學”和“教學什么”的意識,而教學意識是“怎樣教學”的意識。可以說,從“漢語文”到“漢語”強調的是“什么知識”或者說“哪些知識”,對我國少數民族中小學生的漢語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最有價值的一種課程意識。
進入二十一世紀,全國普通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漢語文課程的特點。而對少數民族學生而言,如果不把漢語這一最基本的語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漢語的人文性這一特點的落實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從“漢語文”到“漢語”,與其說是“轉變”,不如說是對漢語是少數民族學生的第二語言,漢語課程的工具性,是少數民族漢語課程首要的、根本的屬性這一特點的堅持。
提高蒙語授課小學的漢語教學質量是每個小學漢語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必須要轉變觀念,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強化口語教學,解決學生“聽懂會說”的問題,培養學生雙語學習能力。在教材選材合理的基礎上,廣泛使用多媒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彌補教師語言能力方面的不足,提高學生學習語言學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漢語語言方式靈活,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語言環境性,不同場合、環境都可能造成語意的變化。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在多媒體信息中如身臨其境般的親自體驗漢語言的應用。多為學生留有用漢語文表達情感和觀點的機會,以鍛煉其漢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靈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老師要多肯定學生的進步,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回答問題出現了錯誤,老師也不應該過于嚴厲地批評,而是在糾正錯誤的同時,鼓勵學生勇于回答問題的課堂精神,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動力以及學習興趣。
《漢語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交際學習方式,提出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漢語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于進取精神,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因而,漢語在識字寫字、寫話、口語交際中,應進行可行性的有益嘗試。
總之,漢語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改變觀念,注重教學的優化,從教學的實際內容出發,靈活多變的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學生創造一種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智力,讓雙語教學得到最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