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學科,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主要來源于語文學科。面對這樣重要的一門課程,怎樣才能更高效地利用課堂上的40分鐘,讓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獲,是我們一直都在探討的課題。本學期,我們年組著力研究如何“優化學生預習內容,促進語文課堂有效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在嘗試中,也收到了一點收獲,現在把一些不成形的做法,簡單的和大家作以介紹:
借助“預習卡”扎實基本預習內容: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策略,也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一種渠道。雖然學生已經是五年級了,但他們仍然沒有很強的自主性。鑒于此,我們在期初為每一位學生復印了針對每篇課文而設計的第一課時的預習卡,內容包括:讀文、字詞、作者資料、主要內容、文章條理、對課文內容的質疑等。
精設問題,課前批注,引導學生走近文本:要想向課堂要質量,課前必須做充分的準備。在布置第二課時的預習任務時,我們會精心設計能夠統領全文(或結合文章的重點段落)的一個或兩個問題,讓學生在預習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批注(要求批注3處或3處以上),這樣學生可以抓住重點,防止他們得過且過。這里強調一點個別學生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就拿一本通一類的資料來抄襲。這樣的現象是堅決杜絕的。必須通過品詞析句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本課《四時的情趣》在第二課時課前預習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在描寫不同季節的情趣時,分別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把你感受到的情趣批注在書上。”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深入文本,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閱讀體驗,同時,也為課上的交流共享做了充分的準備。可以進行更充分的交流與提升,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
找準讀寫點,體驗生活,為寫作鋪墊:習作是檢驗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一把標尺,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就要抓住課堂中每篇課文的讀寫訓練點,讓學生在課前為習作做好充分的準備,搜集與仿寫內容相關的資料。豐富“讀寫結合”的內容,拓寬學生的習作思路。如本課的《四時的情趣》的仿寫點是仿照每段的構段方式,寫寫自己眼中四時的情趣。所以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你認為四時中有情趣的景物或活動。這樣學生在創作時,能豐富素材,拓寬思路。
評價激勵,調動學生,促有效預習:小學生的自覺性、自控能力還很差,如果教師的檢查跟不上,學生又會流于形式,隨便應付。為了把學生的預習落到實處,我們先從基本的第一課時的預習卡開始抓起,每篇課文的預習卡都要認真填寫完整,要及時給予每位學生恰當的評價,評出班級里的“預習小能手”。然后再對第二課時學生對課文的批注情況予以反饋,這主要是從課堂的交流匯報中體現出來。學生的預習能力在逐步的完善和提高。為了提高他們的興趣我們還利用班會召開預習交流會,一些優秀的學生在班會上交流了他們有效的預習方法。讓全班同學都能借鑒好的方法,從而讓自己的預習能力也有了提高。
經過教師的引導,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預習,課上有針對性的檢查和評價,學生的語文預習能力逐步形成,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同時也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減輕了教師的負擔,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