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是以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和諧發展為主要目標,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和近幾年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談談情境教學的一些體會。
以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促使數學不斷發展。讓學生接觸到生活中的數學,才能使他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飽含熱情地去從事數學學習活動。數學情境生活化教法的教學設計思想,探索出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數學情景生活化的有效途徑和一般方法,以及對情景生活化教學法的實際課堂教學效果做出評估,因此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我的原則就是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規律,盡可能選用他們所喜聞樂見、耳濡目染的生活內容為題材,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當教學優選方案中的函數應用題時,我設計了如下一題:“老師要去購物,甲商店提出的優惠銷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銷售,而乙商店提出的優惠方法是凡一次購滿500元可領取九折貴賓卡。請同學們幫老師出出主意,“我”究竟該到哪家商店購物得到的優惠更多?問題拋出后,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各抒己見,連平時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既鞏固了兩個變量間關系,又受到了優化思想的熏陶,體驗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及對生活的價值,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以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欲: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就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能打開思維的閘門,能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以操作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在操作實踐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白己去探索新知識,使學生白覺地投入到主動學習狀態中去,使課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有序狀態,才容易達到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當講“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時先讓學生親自動手,用硬紙剪出兩個三角形,并使其中兩條邊與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然后再把這兩個紙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由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得: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滿足什么條件?這樣很快就總結出了結論。
可見通過讓學生親白動手操作,歸納出結論,不僅能使學生對此公理深信不疑,而且印象也很深刻。義如,在講授“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長度為4厘米、5厘米、6厘米、8厘米、10厘米、12厘米的六根小木棒拿出來進行動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將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著老師提出下列問題: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幾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幾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試比較兩根短棒長度之和與長棒長度的關系;③通過上述操作,請猜想三角形中任意兩邊長度之和與第三邊之間的關系;④試用簡潔的文字歸納你的猜想并證明。
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讓學生動手、觀察、分析,分析出教學結論,從而較好地突出了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對培養學生數學頭腦,無疑是很有好處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創設各種各樣合理的教學情境,將課堂還給學生,將知識形成的過程還原給學生,將探索的空間留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水乳交融。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獲得終生發展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