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幼兒因交通引發的意外事故已成為幼兒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實行新型的、科學的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如同其它同類社會工作一樣重要。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當今交通安全事故頻發的時代,教會孩子保護自身安全,防止受意外事故的摧殘,是社會、學校、家庭和交通管理部門的責任。
近年來,幼兒因交通引發的意外事故已成為幼兒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實行新型的、科學的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如同其它同類社會工作一樣,必須具備社會基礎,同時也有特定的或來自其它輔助學科的理論依據和方法,人們對交通安全的需要,是實施安全宣傳教育的社會心理基礎,而心理學則為安全宣傳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人的需要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類低級的、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行”的需要就是參與道路交通:而安全需要中,防備肉體的損傷、疾病、死亡以及意外事故的發生等,都是人身安全的需要。
參與交通是人類任何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而保障人身安全則是進行活動的前提,只有保障人身安全,人們才可能完成每一項活動,才可能順利達到交通目的,因此,對道路交通安全的需要,也是人們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
正是這種交通安全的需要,構成人們對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社會心理需求,也促使人們在交通中避危求安的社會行為動機,一旦這種需要的動機受到其它需要的動機的影響,而減少對人的約束力量,就容易忽視安全因素而違章或肇事,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因此,交通安全的需要既是實現交通安全、防止交通事故的主觀條件,又是進行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社會心理基礎。
心理學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特征的研究,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心理過程,個性心理和心理狀態等心理現象,研究心理的外部表現——行為和語言特征。如果能利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和認識道路交通心理,交將其運用于交通安全宣傳與實踐之中,必將大大提高交通安全宣傳教育的水平,收到更好的效果。
各門應用心理學及其分支都有助于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心理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在各種實踐領域中探討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為社會實踐服務。它由各門應用心理學來完成,并由此而產生了許多分支。這些應用心理學及其分支,對開展交通安全宣傳和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人的交通安全實踐是由交通這一客觀存在引起的,是在人的交通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而且它又總是通過人的交通實踐活動表現出來的。因此,研究人的道路交心理.必須根據產生發展外部條件(交通環境)和外部表現(交通行為),才能正確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搞好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采取辯證唯物主義態度,運用客觀方法。即從人的外部活動,以及能觀測到的客觀事實中去研究人的心理現象,這就是交通心理研究的客觀性原則,任何心理現象都是發展的,因此在交通心理研究中還必需遵循交通發展的原則,不緊要看到其現實特征,而且要看到其發展前景。
概而言之,廣大的中小學生及幼兒園的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能否健康成長,事關家庭幸福,社會穩定,民族繁衍生息。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為校園提供良好的交通環境,是各級人民政府、各交通管理部門、各教育行政單位及社會各屆人士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只有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公安部的統一部署,堅持用制度規范各自的履責行為,恪盡職守,親力親為,堅持用機制管理校園的交通安全,內外結合,標本兼治,我們就一定能創造出暢通、平安、和諧的校園交通環境,使孩子們的歡樂笑聲永遠回蕩在祖國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