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學習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精彩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啟發,開啟學生智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優化課堂教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常見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精心選擇問點,明確提問的目的。所謂問點,就是提問的切入點。同一個教材內容,有很多的設問方面,但不能隨意設問,這就需要教師去精心選擇問點。
問點要突出教材重點。在教材重點處設置問題,要求教師不僅要準確理解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而且要緊扣教學目標,巧妙地處理教材。
問點要立足于突破難點。教材中的難點,往往是學生掌握知識、理解內容的障礙所在,抓住難點進行設問,能幫助學生化難為易,突破難點。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哦!”我恍然大悟,“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其中的“碰壁”到底是什么意思,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可這樣設問:“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嗎?魯迅的鼻子真的是給墻壁碰扁的嗎?這里的“碰壁”分別蘊含著什么意思?“碰壁”指的是與反動勢力作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圍繞文章的難點設問,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問點要靈活應變。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教師要靈活應變的向學生提問。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窮人》第一節時,為了讓學生從桑娜家的“溫暖而舒適”中理解桑娜的勤勞能干,問學生:“桑娜家‘溫暖而舒適’說明什么呢?”結果有的學生認為說明桑娜家富有。顯然,學生的回答偏離了思維目標,此時,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了及時的調控:“桑娜家真的富有嗎?看看她家到底怎么‘溫暖而舒適’?”這就把學生思考的焦點引到了對“溫暖而舒適”的正確理解和原因的探究上,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設計提問的技巧:
課堂提問要新穎。所謂“新穎”,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創新意識,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如上《花鐘》一課時,教師問:你見過花鐘嗎?想象一下,花鐘是怎樣的?學生隨即議論開了,還用手比劃著。花開了,教師改變了原文,都用了同一個動詞“開花了”。接著,教師就問學生:“每一種花都用同一個動詞‘開花了’,你喜歡嗎?”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不喜歡。”緊接著,教師就讓學生到課文中去尋找生動的句子,幫花兒改一改。這樣一來,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到文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課堂提問要具有啟發性。提問是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發思維的起點,因此語文課上的提問應是經過認真反復推敲的,要能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啟發性的問題可以引起學生主動去探索,能開發學生思維能力。通過比較啟發,一方面調動學生看書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而學習一些習作方法。
提問的有效操作;把握提問的時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海底世界》是老教材中一篇常識性的課文,當講到此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讀完課題之后,針對課題來提問。學生也許會問:海底是什么樣的?海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海底世界中有哪些生物等等。這樣,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再來學習課文,比老師先提出問題,再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效果會好得多。
教師的言行舉止。教師在言語上對學生要表揚為主。即使批評也要體現出愛心,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在課堂提問中,常常會遇到“不會回答卻搶著回答”的現象,也許這個搶答的學生根本就不會回答,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師要對這樣的學生應當循循善誘。再來談談教師的“行”。教師在進行提問時,要盡可能多站在學生的旁邊和中間,讓學生自然地把教師當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語氣和手勢,要注意傾聽,加以糾正和補充。
總之,要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必須在課堂上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師的提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導作用。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是無窮無盡的,為了全方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探索向學生激疑設問的方法,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