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學生意識,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目標的一個要求。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我們更注重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能力。
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數學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數學問題。在進行7的乘法口訣的練習時,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計算“古詩”的字數、看“日歷”計算天數、算出七星瓢蟲的黑點等等,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現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學生倍感親切。這些練習都緊扣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給單調的乘法口訣溶入了濃厚的生活氣息,給枯燥的數學內容賦予鮮活的生命,讓數學課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編制口訣。采用多種形式練習,對口訣的記憶如果單純的依靠讀、背,肯定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學得也比較累。教學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學情景,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來學習新知,并結合已經有的經驗自己總結。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努力,而總結并熟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感到很高興,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并對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及課外延伸都進行了很好的關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立性、自主性。課堂上,我充分的讓學生觀察、交流、合作、嘗試,整個教學過程都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活動、思考和交流中體驗學習的過程,注意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積極的學習情感:充分強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方位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多種感官的協調參與,從而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與思考問題的習慣。每一道精心設計的練習牢牢抓住了每位學生的心,使他們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學習中來,真正感受到數學的趣味與魅力,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
設“梯”,開發探究思維的潛力: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也作為認知的對象,理解、總結自己學習的全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題策略,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操作,學會思考。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主去嘗試、探究、歸納、總結,去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要適時指導,設計適當的坡度,架設必要的橋梁,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方向,越過障礙,主動探究。
拓“思”,形成探究思維的個性:拓“思”就是在教學中對典型問題進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層次的演變,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類教學問題的一般規律和本質屬性,也使學生始終感到新鮮、有趣,由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答案”。教學時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與眾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這些解法或思路是學生積極努力的“成果”,是主動探索獲取的“答案”,無論正確與否,教師都不要急于下結論。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時,要鼓勵學生借助課本上的知識對“答案”去再認識、再討論,并指出學生解題思維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終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獲得的知識學生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評價”激發探究思維的熱情: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心理特點,及時對每個學生的創新表現加以鼓勵和贊揚,使其成為全班學生追求的目標,同時也促進了每一個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積極思考、敢創新,把學習探究變成自己生活的第一樂趣。另外,教師要把局限于課堂的時間與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引導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到社會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給學生更多讀書、動腦、動手、實踐、探索的機會,才能培養出更多有思維能力的創造型人才。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學活動的體驗,都是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樣的教學理念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