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而,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創設活動情景讓學生們去經歷、去體驗,在實現數學化的進程中體驗數學樂趣、體驗白主探究、體驗數學價值,使學生學生活中的數學、學白己的數學,激發學生數學興趣。
一位教師在進行“元、角、分的認識”教學時,運用模擬教學課件,創設一個虛擬現實的超市情景。“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分為學習用品區、生活用品區、食品區等,這些都讓學生興奮不已,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欲望,迫不及待地進入“超市”。買東西就要用到——錢。教師在屏幕上展出“購物”兩個字并讓學生大聲讀出來。屏幕上有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紙幣、硬幣)。老師要求學生給這些人民幣分類,你打算怎樣分,跟同桌之間說說。
學生認識了人民幣后,就進入超市。在超市里可以充當售貨員,但收錢時不能出差錯,也可以當顧客,白由購物,有計劃地使用手中的現金。學生參與互動,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的整合在一起,這樣使學生更充分地認識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明白元、角、分的相互關系,縮短了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義使學生眼中的數學真實、親切,不再枯燥。
在商場里,學生們經常會碰到一些轉糖攤。轉糖攤上有一些糖果和高級的商品。許多同學都被那些高級商品所吸引,常常向父母要錢,泡在轉糖攤里,希望能轉到白己喜歡的商品。但無論怎么轉,怎么搖,都不能拿到值錢的東西。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轉糖攤的設備其實很簡單:有一個大圓盤,周邊共有10個格子,分別寫上1-10十個數字,在圓盤的中間伸出一根可以轉動的軸,軸的上端垂直系著一根懸臂,懸臂上吊著一根針。通常商家總將糖果放在偶數的格子里,而那些價格不菲的物品總放在奇數的格子里。
轉糖攤的玩法是:5角錢轉一次,指針指向幾,你就從指針的格子向前再走幾格,終點格子上的物品就歸玩家所有。比如,指針轉到6,你就從第6格起向前走6格,那將停在第2格上,得到的只能是糖果;如果你轉到第3格再走3格,也就是第6格,得到的仍然還是糖果。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為什么總得不到我們所希望的商品呢?這里面還有個數學原理呢!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我們知道兩數相加和的奇偶性規律: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偶數,始終都是偶數,不論你轉出的是一個偶數還是一個奇數,它們兩數相加的和都是偶數,這也是你永遠轉不到貴重物品的主要原因。
同學們,像這樣的“秘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隨時都可能發生,你們可要警惕啊!
經過調查、交流,學生明白了生活中“滿200送40”遠非所想的這么簡單,學生對百分數應用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同時義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能夠探究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們的數學實踐活動應融入現實生活中,盡量保持日常生活的原形,注重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外出活動有的就是去公園,這就需要買門票,教師設計的這個活動就是把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想出了各種辦法。從這個活動中我們看到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已能把生活與數學融合到一塊了,這不就是我們所希望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