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材中沒有了以往教材中“應用題”的編排,而安排了若干“解決問題”的單元,很多老師對如何把握這部分的教學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應用題”教學有何區別等存在疑惑,所以在這里首先說明一下。
從實質上說,“解決問題”教學的目標與“應用題”教學是相同的,都是讓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是,在編排上“解決問題”教學與原“應用題”有著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應用題”是獨立于其他知識單獨編排的,與其他知識的結合不夠緊密,另外,教師們通過長期的實踐,在“應用題”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這對于學生掌握解題技巧確實很有幫助。但是當學生掌握了這種解題模式,就不去分析數量關系了,使得解應用題變成了機械的訓練,也就失去了“應用題”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應用意識等的作用。
實驗教材中,“解決問題”的編排是融于其他知識中的,在學生掌握了相關的數學知識后,給學生創設現實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一些相應的實際問題。比如第一單元和第四單元,就是結合計算知識教學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又如在空間與圖形的有關單元,教學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等等。這樣就使解決問題教學和各部分數學知識的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還可以讓學生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讓學生學會看圖,明確題意。因為現在的實際問題大都用圖示來呈現,要讓學生能從圖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為解決問題做好準備。接下來,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數量關系。因為本單元解決的是兩步運算的實際問題,在引入時,老師可以從一步過渡到兩步。比如教學例1時,老師可以先從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引入,創設這樣的情境:原來看木偶戲的有22人,現在走了6人。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自己提出問題:現在看戲的還有多少人?然后自己解決。接下來,老師再出示又有13人來看戲,再讓學生提出問題:現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戲?學生有了前面的鋪墊,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來的人數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把中間的過渡問題去掉,讓學生直接解決:原來看木偶戲的有22人,現在走了6人,又有13人來看戲。現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戲?在學生交流分析思路時,老師要強調為什么用兩步,在學生匯報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要問一問每一步解決的是什么,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應用題教學中,檢驗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要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檢驗應用題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必要步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常用檢驗方法有以下幾種:(1)聯系實際檢驗法。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齡是26歲”,可判斷計算結果是錯誤的。(2)估算比較檢驗法。如在求平均數應用題時,平均數必須在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3)代人檢驗法。如列方程解應用題。(4)替換檢驗法。用另一種方法解題,然后比較結果進行檢驗。除此以外,還要對解題細節進行檢驗。
對于應用題,教學時應綜合運用以上策略,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主動探索,全面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讓數學真正成為生活化的數學。
“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這里讓學生學會分析數量關系,明確解題方法是不變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