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究是科學的靈魂,是推進提高基礎教育高效發展必由之路?!缎抡n標》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必經途徑。為此,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對科學教育認知。
一、激發教育科學探究,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究,“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正是在興趣的趨使下,孩子們才不會三心二意的“應付”而是全神貫注地去學習。可見,激發學生對某一事物的興趣對于學習這一事物非常重要。通過實驗培養學習科學的興趣,正是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索活動的基礎。如果在科學實驗教學中,能利用學生所特有的好奇心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就能引起學生對科學課和科學技術奧妙的興趣和熱忱,這樣學生也會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二、培養科學探究習慣,提高教育科學認識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科學教育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因為科學現象隨時隨地都伴隨著我們,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中,不分課堂內和課堂外。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再通過學習來發現新的問題,學會思考問題,打破時空界限,開展課后的后續性探究活動。如在講完三年級上冊《我們周圍的動物》一課后,學生通過學習激發了觀察動物的興趣。有的學生喜歡觀察螞蟻,我就鼓勵他們課后觀察螞蟻,它們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歡吃什么?它是怎樣和同伴交流的?……并做好記錄。通過學生課上課下的自主探究,又思考了許多新的問題,如螞蟻搬家說明了什么?冬天它為什么躲起來?等等。這樣就使學生探究的問題越來越深入,隨著時間推移,學生就養成了科學探究的良好習慣。
三、引領親歷探究體驗,領略教育科學真知 《新課標》指出:“科學探究的目的旨在通過親歷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既學到科學知識,又增強了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學習科學的過程就是學生發現、探究、總結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能發現和提出問題就是探究的基本要求,而親白實踐并從中找出事物或現象的本質規律則是重要的手段和根本目的。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和帶領學生親自實踐、親自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從而增強學生認知科學,認識科學的能力。
四、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培訓學生動手能力
學生課堂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重要環節。在實驗教學中,應與時俱進,積極摒棄過去那種死板、固定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式探究模式。
五、注重探究實驗規律,遵循教育科學規律
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到了一些現象,記錄了一些數據,還獲得了許多成功或失敗的內心感受和體驗,但這些數據和現象往往是零亂的、無規律的,這時,老師就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討論時間和機會,鼓勵學生憑現象思考,拿證據用事實證明,學會定向地觀察和分析問題,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習慣。通過充分的討論,獲得共識,同時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組與組之間提出 質疑,并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全班的記錄,達到知識與智慧的共享,使學生的交流真正發揮作用??墒沁@個交流探討的過程卻洋溢著民主和諧的氣氛,師生相互分享著他人的思維成果,體驗了交流的歡樂,而且在思維的碰撞中,閃現出新的思想火花。特別是學生之間的學習和交流,才是真正做好教育科學研究的真諦。
總之,隨著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科學課堂教學發生很大變革,我們廣大科學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實驗教學,讓實驗教學以其獨特的直觀性、形象性及新穎多變性,激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吸引學生一步一步邁進奇妙、奧妙神圣的科學殿堂,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