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為一名藏區藏語教學工作者,作為藏族子民,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有義務、有責任將藏語言文學發揚光大,做好本職工作,在學校也就是教好學生的藏語文知識,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民俗文化的熏陶,下面就藏語文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藏語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根據藏文教學大綱和中小學藏文課程安排,一般都是在小學三年級前安排30個字母和輔音字母、元音字母和拼音、連續變音、后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前加字等字母組合形式,還有一些簡單的字詞,在四、五、六年級學習字詞句子,在初高中學習精彩的課文和藏文語法,教學生用藏文寫作文,同時要記住藏文的標點符號:隔音符號、云頭符、蛇形垂符、單垂符、雙垂符、四垂符六種符號。
我們在藏文教學中發現濁輔音聲母趨于清化,局部地區所保留的濁聲母都來源于古復輔音聲母中的濁基本輔音;復輔聲母趨于簡化和消失,只在局部保留帶前置輔音的二合復輔音;單元音韻母增多,特別是鼻化元音;元音有長短區別,并與聲調有互補關系;有鼻化和非鼻化兩類真性復元音韻母;輔音韻尾趨于簡化,從而引起輔音韻尾韻母的簡化;有較完整而穩定的聲調系統,而助詞數量有增多的趨勢;謂語是后置表達系統;構語和構形的語素之間有豐富的減縮變化;動詞只保留簡化的屈析變化,而且它已失去獨立表達語法意義的功能;動詞有豐富的體的范疇;判斷動詞和存在動詞有兩種表示不同人稱的詞匯形式;動詞元人稱和方位范疇;單一萬分表示否定(即在所否定的詞的前或后加否定成分表示);有豐富的助詞,而且常常有減縮和獨立兩種形式;形容詞和部分派生名詞有構詞后綴;有敬語和非敬語的區別等特點。
可見學生學習藏語文跟其他學科都有相通之處,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教學,讓學生打牢基礎知識,逐漸發展。
二、增加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學習藏語
我們都清楚:中國大部分教學都是讓學生盡量記住教學考點,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素質教育雖然在中國搞了多年,成效仍然不大,只是讓教育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因為多數地方仍然是以成敗論英雄,用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成績;學生為了能升上重點學校,能在將來找一個好一點的工 作,只能記住各種考點、知識點,適應各種考試;這些就讓原本生動的課堂教學一下子變成十枯的教學程式。
雖然教學壓力大,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元的教學模式,運用錄音機、投影等現有教學設備,用美學的知識讓學生感覺到課文中的美,以及人性美、音樂美、建筑美,讓學生關注生活美,通過觀察發現現實中的東西,特別是西藏發生的巨大變化和身邊的巨大變化,讓學生熱愛家鄉,自覺學習藏語言文學。
三、加強藏語文教師之間的合作和集體備課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個別教師喜歡單十,不喜歡合作,一提到集體備課就非常反感或有所保留。藏語文是本民族語言,但每個人的知識儲備、見解等方面都有不同之處,我們應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集體備課,備教材教法、重難點處理方法、板書設計、練習處理、學法指導、教學大綱、交流經驗、學生不懂問題的處理方法、教學中的新發現、文法語法的最新成果等內容,積集體智慧,將讀、講、議、練貫穿于整個教學當中,提高課堂效率。
集體備課也可以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對教學反思進行梳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的教師雖從教多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這其實是與教師不重視教學課后反思有著直接關系,作為教師,理論水平固然重要,但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對平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不斷總結經驗,冷靜分析并加以推敲,發現教學中的優缺點,聽取別人的意見,就會提高駕馭課堂能力,逐漸成為學生愛戴的好老師。
四、改變教育大環境,讓更多的優秀人才為藏語文教學服務,或者改變人才流動模式
現在提倡教育均衡發展,均衡教育發展模式是縮小城鄉學生的差距,讓農牧區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但是由于西藏特殊情況:部分地方缺水、缺電,有的教學設備閑置過久,投影設備都是擺設;邊境、邊遠、農牧區學校培養的教師,通過招考等方式調到市區學校,人才流失造成學校師資力量短缺;如果我們能讓同級別的教師形成交流機制,中學教師與中學教師、小學教師與小學教師進行交流,這樣可以改變教師成長環境,當然,不能中小學教師互相交流,因為各級教師對知識點熟悉有一個過程,如果中學教師到小學任教就會造成資源浪費現象,小學教師到中學任教就會造成知識點不熟悉,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教育管理者的思維模式,改變教育大環境,做到人盡其才,讓人才有用武之地。
藏語文教學有其自身規律,需要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總結經驗,讓全體師生都參與其中,就會讓藏語言文學不斷發展,為中華民族文化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