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在學期初就給學生制定了預習要求,但效果卻不盡人意。學生要么是沒有進行課前預習,要么僅僅是把課文一讀、字詞一寫就算預習了。反饋中發現:有的學生生詞根本不會寫,生字的書寫順序是錯的,間架結構不對;有的學生查了工具書,但不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有的學生是借助《一點通》《語文完全解讀》等參考資料抄寫了對文本的理解;也有的學生只是摘抄了一些優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等等。這些預習只是為預習而預習,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預習需要教師精心組織,仔細指導,才能有效,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預習,是上好課的前提,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了解課文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學會讀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須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從而提升預習的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白主學習的重要手段。部分教材篇幅長,內涵深,語言含蓄,生字多,這對于學生的認知原點來說,是有距離的,也給學習帶來一定的障礙,如語句不通順,背景不熟悉,主題難理解,表達難欣賞等。要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學生要帶著比較充分的了解走向課堂。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預習能力的培養。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發現學習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積極創導的發現學習法,是讓學生按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得出相應結論的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長期運用此種學習方法,能使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敏銳的心面對學習。
2.主體教育論和發展性心理學:學生的學習是一種選擇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創新性學習,是一種主動運用學習策略的活動。在學校里,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學習,最有效的知識是自我調控的知識。因此,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白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都將會有重要的影響。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對學生預習現狀的調查、分析,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繼而通過研究探究出提高學生預習能力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預習的有效性,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1.通過研究,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通過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預習作業評價方法,促進教與學的良性循環,激發學生自主介入學習的熱情。
3.通過研究,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
四、課題實施的主要策略和具體內容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一個人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能獨立地向新認識領域進軍,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識的頂峰。所以,要想讓學生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為教師就要重視方法的指導。
預習的方法有很多,由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不同的學科、同一學科的不同內容所適用的預習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課題組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預設幾種預習策略:
1.查。查字典、詞典或其它T具書,掃除字詞障礙,弄清、弄懂生字、難詞的形、音、義,一些難以把握的字詞就劃出來,及時請教老師或同學,加以解決,做到對文章內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種學習資源,特別是電腦網絡,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拓展學習,查與課文有關的信息資料,如作者介紹,課文背景等。
2.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白見”。這句話道出了讀的真諦?!盀^”的確是一種很好的預習方法,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讀,可以幫助理解課文。做到讀音準確,不添字,不漏字,不換字,不讀破句,正確把握語調、語氣。尤其是課文的重點篇目,必須反復朗瀆。仔細推敲課文的含義,品其意味,得其精華。
3.思。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說明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每篇課文后的思考與練習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們應該掌握的內容,在課前預習時,不妨將這些思考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不會做的等上課時,師生共同探討解決,這樣帶著問題上課,效果會更好。更可以質疑問難,探究引導學生質疑的基本策略。
4.勤動筆。預習課文不只是讀讀、想想,同樣要注意多動筆。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含義深的句子畫上線,重點的字詞加圈加點,有疑難的地方打個問號等。引導學生用規范的記號作標記,等到上課的時候,再特別加以注意,把自己覺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徹底弄明白。
課題組根據擬定的預習方法,更重視幾種方式交叉使用,或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課文進行不同的預習方法,以此尋找預習方法的最優化。
五、預期的成果展示
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種多樣,針對此課題的特點,準備以論文、案例分析、教學設計課例、研究報告等形式呈現。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有關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斷調整我們的研究方案。
2.經驗總結法:即依照教育實際提供的事實,研究教育現象和經驗,使從中得到的認識、體會,上升為教育理論和理性的教育觀念。我們將在每一階段都寫出課題計劃和課題報告,記錄每一階段的實驗成果。
3.案例分析法:結合課例,具體指導學生該如何進行預習,并進行可行性分析。
七、課題的實施進程及安排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制定課題方案,建構研究網絡,并進行開題論證。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6年1月-2016年9月)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實施研究活動。通過“預設方案一實施方案一回顧反思一調整方案一再實施一再反思一進一步調整……”的研究方法,及時總結經驗,調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養學生預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6年10-2016年12月)整理課題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撰寫課題總結報告。申報課題結題,并在教學中進行推廣應用。
八、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
2.研究教案與案例分析。
3.研究匯報課、展示課。
增強了學校的教科研氛圍,促進了新課改的全面實施。這與新課標提倡的“以生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課題組教師在研究中不斷更新理念,尋找利于學生語文預習的有效策略,更好的促進了新課標的全面實施。本課題組成員多,涉及到各個年級,語文教學的各個部分。但教師的研究熱情很高,邊學邊做,取得了可喜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