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不應該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是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來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以及對數學的理解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重視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就意味著要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嘗試、探索問題,讓他們在自主活動的領域中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加以再創造,在數學王國中自由翱翔。
一、在活動前做好定向引導
在設計一個數學活動之前,教師必須明確這一活動的出發點是什么。也就是說,必須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參加這次活動,通過這項活動應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平時應做個有心人,注意收集活動資料,在設計活動中緊扣目標,使活動有較強的針對性。
l、挖掘素材,因材施教
縱觀小學數學教材,幾乎每個知識點的學習均有活動的素材,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素材,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如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可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剪、拼及小組討論、反饋交流,共同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對于一些具有隱性活動因素的教材,我們必須深入鉆研,認真挖掘。
2、明確目標,以據教材
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是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發現知識、到達新知彼岸的燈塔,同樣也是評價活動及效果的依據。通過深入研究教材,明確了每個知識點的顯性和隱性的活動素材后,必須針對其重點、難點內容確定活動目標。
二、在活動時強化策略落實
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強化活動的落實措施,是高效達成活動目標、獲得知識的關鍵。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針對目標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設計行之有效的活動策略。
l、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要借助活動,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環境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兩個盛有相同多水的兩個杯子里分別放人大小不同的兩個石塊,由此觀察水面為什么會上升,為什么上升的高度又不同。這一活動的設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質疑到釋疑隨之迎刃而解,學生輕松地嘗到成功的喜悅。
2、動手操作,理解知識
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首先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活動,即使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使數學抽象知識變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動手操作是小學生最喜愛的一種學習活動,通過操作,學生動手、動眼、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操作、觀察、思維、語言有機結合,從而多渠道地促進知識內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錯誤實際是通向理解的自然階梯,是兒童通向更高理解水平所必需的中間環節。在學生的活動中,教師應當盡量少十預,允許學生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犯錯誤,讓學生在活動中對不同的事物進行探索和嘗試,學生就可能會獲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知識。
3、專題研究,探索規律
數學學習往往需要學生經歷為檢驗某一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操作活動,來建構某一數學概念或掌握某一知識。我們可以把這類活動稱之為專題研究。專題研究的一般步驟是:(1)選好研究內容;(2)明確研究目的;(3)做好研究記錄;(4)得出研究結論。
通過專題研究,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索數量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過程,不僅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實際應用,勇于創新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喚起學生的記憶表象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在實踐活動中激活創新思維;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表現自己,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例如,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當前的購房問題中,可設計這樣的內容:“李叔叔共有50萬元存款準備購房,購房的具體條件如下(見下表)。請同學們幫李叔叔當一次參謀,讓李叔叔購哪一套房最為合適?(注:購房付款時,如果一次性付清,可95折優惠)
學生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為李老師設計了多種方案,如A型的5樓、C型的5樓、E型的3樓等;也有的學生設計了購E型的5樓,多余的錢可用來裝修;甚至還有的學生說可以貸款買D型的3樓,這樣住得舒服。學生在活動中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一種數學知識的應用,更是一種生活的體驗和選擇,是一種能力的再現和升華。
三、活動應注意及時總結與評價
心理學認為,及時、恰當的評價能指導學生的目標行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學生發現某一規律時,教師可及時給予熱情的贊揚和鼓勵,并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點、調控。另外,再積極開展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使學生始終保持著一種探索、發現、進取的良好心態去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動效果。
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我認為其實質就是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知識、發展個性,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性,使知識在活動中升華,智慧在活動中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