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學好數學,就必須要做到合理、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一定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可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從而由厭學提升到樂學。但是,教師該采用怎樣的方法和手段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此,本人聯系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自己的體會吧!
一、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動”起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動不如行動。好動,好玩,這是兒童的天性。蘇霍姆林斯認為:“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痹跀祵W教學中,教師不要總是千篇一律的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講解到鞏固再到練習,讓學生牢記,掌握好就夠了,這樣,就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習效果又如何能提高呢?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開展必要的活動。這樣,就可以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尋求、發現問題,去討論、研究問題,去思考、探索問題,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獲取知識,使他們在心靈深處有一種滿足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讓他們感到這是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知識的,從而達到樂學的效果。
二、質疑、提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古人云:“學貴多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好奇,質疑原本是兒童的另一天性。世界上有多少重大的發明與發現,往往源自于對某一事物的好奇,從解答一個個疑問開始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采用質疑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給學生創設設問情景,提供設問機會,使學生逐步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勇于爭論問題的良好習慣。有一次,在教行程問題這一內容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甲、乙兩地相距150公里,兩輛汽車同時出發,甲汽車每小時行駛50公里,乙汽車每小時行駛45公里,2小時后兩輛汽車相距多遠?作業一布置下去,很快就有學生報H{了答案:“如果兩車相向而行,2小時后,兩車相距(50x2)+(45×2)-150=40(公里)?!边€沒容其坐下,馬上就有學生提出了疑問:“這道題沒有說明方向,兩輛汽車可以是相向而行,同樣,也可能是相背而行,那么結果應是(50+45)×2+150=340(公里)。”我為這一個學生的發現而鼓掌、喝彩。這個時候,學生們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課堂氣氛更加熱烈起來,學生們各抒己見,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疑問:“如果兩車是同向而行呢?”又有兩個不同的答案:“其一,如果兩車從一個地方同向而行,答案應是50×2-45×2=10(公里)。其二,如果兩車從兩個地方同向而行,答案應為50×2+150-45×2=160(公里)或45×2+150-50×2=140(公里)”等,于是我引導學生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和交流,使學生了解到在沒有告知兩車行駛方向的情況下該怎樣分情況討論。通過一道題的多種情況的解法啟示,讓學生在做題中去發現問題,探討答案,無疑使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了。
三、展開想象翅膀,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想象是心靈的翅膀,想象是認知的源泉,想象是創新的動力。有句話不是說過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敝挥腥祟惒粩嘞胂螅拍苡行律挛锏牟粩鄤撔?。地球引力的發現,源自于一只蘋果落地的思考;飛機的上天,不是人類從小鳥飛行的想象中創造出來的嗎?同樣,數學的學習也離不開我們同學們的想象,我們從一個題目中延伸到我們的生活實際,從生活實際中去尋找解題的思路。通過事物貌異質同的類比聯想找出事物間相同之處,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在一次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A、B、C、D、E五位朋友見面進行握手,其中A共握手4次,B共握手3次,C共握手2次,D握手1次,問:E握手幾次?學生們經過認真思考后,最終得出答案:A握手4次,那么他跟余下4人都握過手,E同A握手一次;B握手3次,他同A握過手,還必須要同余下3人握兩次手,而D握手1次,他跟A握過后不能再同其他人握手,因此,B必須要跟C和E握手,這樣E就握了兩次手了;C握手2次,他已經跟A、B握過手,再也不能與其他人握手,因此,最后E只跟A、B握過手,共2次。而在一次小學升學考試中就出現了一個類似的題目:A、B、C、D、E五個小朋友進行乒乓球單循環賽,其中A打了4場,B打了3場,C打了2場,D打了l場,問:E打了0場。事實上,這個題目的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跟前面練習題的解題方法如出一轍,只要學生把它們拿來進行一下對比,答案就會躍然于紙上。數學習題無窮無盡,浩如煙海,如果讓學生見招拆招,就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求同立異,這樣才能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從而充分的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了,學習的效果自然而然就會水到渠成,我們還何愁學不好數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