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集知識性和思維性于一體的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特點,往往容易造成小學生對數學學習望而生畏、失去信心,甚至產生枯燥厭學的現象。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幫助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求提高學習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使小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在課堂上保持較高的聽課效率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幾個觀點和體會。
一、在活動中的生趣
1.在操作活動中生趣。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啟迪學生思維、引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一個人不僅能動腦,同時又能動手;不僅善于研究,又能勇于實踐。動腦和動手是相輔相成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研究表明,人類最好的知識來源于動手。抓住好奇心,愛活動這一小學生生理與心理特點.通過摸、畫、比、說等一系列生動具體的活動,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由感知到理解的思維過程。
例如:在教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時,我準備了一些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讓同學們自己去拼長方形,從而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系,這樣學生就有了成就感,學習興趣就濃了,學習效果也就提高了。
2.在情境活動中生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小學生是以好學貪玩為天性。我們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的,首先要掌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只有明確學生心理上的要求,創設好快樂的教學情境,才能被教學中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的活動過程,學生是主體,教學中師生共同操作。如采用講故事,猜謎等活動進行課堂的導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穿插游戲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如教學雞兔問題時,讓部分學生站著當雞(2只腳),部分學生彎下腰當兔(手和腳合起來4只腳),非常直觀形象;又如,教學植樹問題時,可讓學生根據教室四方的特征,學生當樹,沿著教室四周墻壁站一站,不也很直觀嗎?
3.在應用活動中生趣。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廣的學科,教師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如在學習百分數知識時,教師要求學生搜集飲料瓶、商品外包裝上的百分數;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數(如在報紙上寫著的百分數),讓學生解釋含義,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了解到生活離不開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使學生進一步關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數。再如講到“比的意義”這一節時,可讓學生了解^***中大致的比,如拳頭的周長與腳長之比是1:1,身高與胸圍的長度之比為2:1,身高與腳長之比為7:1,體重與血液重量的比為13: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你能用這些知識解決哪些問題?學生興趣高漲,動手實踐,計算驗證。
二、在感悟中激趣
1.感悟“美”。數學中的美不同于美術中的線條、造型、色彩的視覺美,不同于體育中的體形、動作、力量的運動美,也不同于各種的音響、節奏、旋律的聽覺美。數學本身的內在美瑰麗多姿,充分挖掘數學中的美,讓學生進行體驗并感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數學對稱圖形時,出示一幅幅對稱美麗的畫面,在學生的贊美聲中教師進行引導:為什么大家對這些圖形都說美,是數學中對稱的神奇力量。從而讓學生透過美的現象,感悟到數學的對稱美。又如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用語言是這樣敘述的: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上第三個數;或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一個數,它們的和不變。用字母來概括就是(a+b)+c=n+(b+c),引導學生進行比較。用數學方法來表示太簡潔了,從而感悟到數學中的簡潔美。當然數學中還有許多的美(如統一美、奇異美等),教師應充分挖掘這些美的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2.感悟“趣”。學生能感悟到數學是有趣的,必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在苦在累也是樂而不疲。
①巧用修辭手法激趣。有時對數學資源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使學生興趣倍增。如在教學被減數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中,戲稱0為大方的窮光蛋,這一比喻,不但把本課時中的難點凸顯了出來,學生的興趣一下子高漲了,下課后還談論著這一有趣的稱呼。風趣的語言,恰當的手法讓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使數學更具吸引力。
②找有趣數學現象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為了鞏固計算方法,必須進行練習,但大量的練習往往枯燥乏味,有位教師充分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當學生知道計算方法后,出示了63×12,21×36,14×82,28×41四題,計算后發現了什么規律,你能創造這樣的有趣算式嗎?沒有一個學生不想計算的,紛紛進行筆算尋找。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數學中的一些有趣現象,如數字黑洞、回文數等,讓這些材料成為數學課堂中的有趣的教學資源。
總之,只有我們善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通過多種途徑鞏固與發展這種興趣,才能使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只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的總結經驗,取長補短,教學質量就一定能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