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老公是師范同學,畢業后我們一同愉快地踏上三尺講臺,從教24年來,在班主任工作崗位上呆了24年,思品課的教學也伴隨我們走過24個春秋。在這24年中,我們常常就學生們學習的事情,包括各自的學習心得、自身的收獲和損失、教學方法的討論等進行交流、總結,由此,針對思品的教學,我們逐步感受到思想品德就是要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縱觀我們在思品教學中點點滴滴感悟和與同事們平時對思品教學的交流學習中,我們認為思品教學應從以下方面做手:
一、引經據典
古話說得好:書中白有黃金屋,書中白有顏如玉。是呀,現在的孩子們太浮躁,是家里一大家人圍著的小太陽小公主,唯我獨尊的現象比比皆是,生活概念差,為人處事一竅不通,尤其是生存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更是差到極點。除了課本上學的些許知識學生能很快掌握外,要把知識內化成行動,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怎么辦?于是,在家長會上我就要求家長們給孩子準備一本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遜漂流記》,要求孩子從這部小說中邊讀邊體會魯濱遜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是如何樂觀而積極的克服的,而魯濱孫又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了生存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而且為了讓孩子們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很好的內化,那段時間,我每天都會花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孩子們談自己讀了它的收獲,然后講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是慌張還是沉著處理眼前事。有些孩子就說:老師,不是手機功能覆蓋很廣嗎?他可以撥打110、119這些求救號碼呀,還有他也可以采用sos求救呀?除了我肯定地對孩子們說這些方法都可行外,我還進一步引導他們如果以上措施都失敗了怎么辦?孩子們這才靜下心來思索沒有高科技的引領自己遇到危險怎么辦的方法。這樣邊學邊交流,在同齡人那里獲得啟示比從老師或課本中空洞的說教效果好得多。同時趙翔宇同學在學習后記中寫道:讀完這本書后,我和魯濱孫相比,那就差多了。我的自理能力差,害怕困難,害怕黑暗,就連平時縫個衣服破洞都很困難,魯濱孫在島上這樣惡劣的情況下,都能夠白己做那么多家具。所以我要向魯濱遜學習,從此以后,我開始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洗碗、拖地等,讓媽媽教我做飯和縫紉,學著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間。
二、現身說法
用身邊的實例引導孩子們感悟生活凈化思想的行為也是行之有效的。多舉些實例,學生容易接受理解,不能只是教條主義,要讓活生生的例子去引導他們,重在理解。孩子們不是每天都有30分鐘的課間活動嗎?這幾十分鐘常常是我和孩子們暢說欲言的時候。這個階段我會陪他們談淡知心話,說說眼前的困惑與不解,如朋友間、同學間、鄰里間的種種事。如一次交流中湯雨蒙同學就說他的一個親戚因為過紅綠燈時搶了行就被迎面的轎車當場撞死的實例,談到這里我不僅讓孩子們感嘆生命的脆弱,而且告訴同學們交通標致的設立不是擺設,只有人人遵守,如此慘烈的場面就會少發生很少。循規蹈矩是我們現行中必須遵循的。結合學生自己的親身經歷讓學生感受品行好在任何時候都難能可貴,如果學生沒有這樣的體會,就應該讓他們先去體驗一下這樣的感覺。
三、使用電教
在思品課的教學中合理使用電化教學能讓學生盡快地明事理、導行為。如在教學義務教材第十冊中《一棵樹的價值》一節時,我先播放樹對人類生活的重要,再讓學生學習文本,再交流討論一棵樹到底有多大價值?同學們就會很好地根據自己課內課外所得闡述一棵樹對人類做出的貢獻,由此導他們的行為一一要自覺保護樹木,愛惜環境,并對毀林木的人檢舉揭發。通過這樣的教學,我相信孩子們會記得深,記得牢。又如在教學義務教材第十二冊中《為了公眾安全》一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公眾安全,我就自制了“減速緩行”“加油站”“安全出口”“高壓電旁危險勿靠近”“施工繞行”等畫面的PPT讓同學們理解起來直觀形象。同時我還下載了一個成年人攀爬高壓電線后來被活活電死的殘忍畫面讓學生在感悟生命的脆弱的同時深切的體會不該玩的地方不要去玩,明令禁止的地方不能去就是不能去,堅決不能存在任何僥幸心理,任何的僥幸都有可能給你及你的家人帶來無盡的傷痛。比如學校明令禁止不準下河洗澡,可是有人偏偏要以身試險。于是我在網上搜了一個這樣類似的事例讓學生去觀看感悟。比如網上這樣的事例:六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在池塘邊去玩水,一個不慎掉入水中,另外一個就去拉,沒想到雙雙掉人池塘中,等岸上的孩子叫來大人時,孩子的命早已歸天。孩子雖然走了,可是孩子的媽媽從此慪瘋了,爸爸終日以淚洗面,家從此就沒了。這是多么慘痛的畫面,從而導他們的行一一生活中,在危險的地方必須有大人陪伴,因為你們是小學生,社會閱歷,對事物的判斷力都很差,所以我們的成長必須得有大人陪伴,這不是我們的膽小,而是我們得對白己的生命負責。
四、與時俱進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還要樹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觀點。思想品德課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和教材的“炒作”,形成了學生圍著教師轉,教師圍著書本轉的局面,學生的主體作用被扼殺了,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灌輸狀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根本無法實現。隨著形勢的發展,為適應培養現代化人才和素質教育的需要。新的《課程標準》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新課程要求大膽地進行教學結構改革,拋棄過去單調枯燥的教法,根據不同教材內容,視不同的學生認知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學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