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我以文本踐師德》。我演講的文本師德角度是全新的角度。我演講的圖文音樂形式是全新的形式。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新的。將要給我打高分的評委,都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評委,我愛你們!(深鞠一躬)
我2005年5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今天特意把ppt做成了紅色。2006年從長江大學新聞學畢業后,從教至今。我帶過思想品德、地理、歷史和語文。工作期間,我獲得了“三育人”之“教書育人”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這個榮譽的獲得,我想,與我“文本育人”的做法是分不開的。《思想品德》是很好的文本。我的師德師風,通過文本體現出來。
《禮記》里面說,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意思是說,一名教師所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專業上的知識,更要有優良的的品德。古人都有這樣的覺悟,那么我們作為現代人,就更應該傳承下去。作為初中老師,我責無旁貸。很多時候,我把思品課上成了歷史課、語文課,我認為,這是可以的,因為,所有學科都是相通的。我甚至認為,把思品課上成文史課的老師,是好老師。因為,我至少做到了那么一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思品不是白教的,也不是白學的。學了就要用,學以致用嘛。學了不用,等于白學。學生當中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學了不用,不去聯系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這就須要我們當老師的去引導。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是這么說的,我也是這么做的。
今天,我準備了四個精彩的師德文本案例:三個語文,一個歷史。應該說,語文和歷史是育人的最好文本。忘記歷史,等于背叛。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就在這潛移默化當中,遠比干巴巴的說教要強。由于時間關系,我只能詳細講一個,粗略講三個。我打算詳細講歷史——蒙元的興起與統一。
我比較注重教學德育目標,也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這節課,我是根據武漢的趙老師教的方法導人的。我說,同學們,今天,我不是老師,我是你們的大汗——鐵木真,成吉思汗。你們也不是學生,你們是我大蒙古的子民。我們逐水草而居,旱澇不定。我將帶領你們去開疆拓土,過上好日子。你們愿意嗎?愿意的話,就高喊一聲。我大蒙古的勇士們,你們在哪里?學生們高呼,在這里,在這里。須要說明的是,這個導入版塊與課文不甚相同,為了引人人勝,我就是這么設置的。
接下來,我帶領他們攻城略地。每消滅一個國家,我就帶領他們振臂高呼勝利--ilalta(蒙語)。最后一個被滅掉的國家是南宋。這個時候我增加了一個板塊。我說,鐵木真大汗在西征的途中去世了。現在我是忽必烈大汗。文天祥在哪里?他們高喊在這里,在這里。我選了一個學生演員,問他,文天祥,你降不降?他竟然慷慨凜然地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朗誦,此處應該有掌聲)全班同學“齊齊哈爾”——哄堂大笑并鼓掌。我知道,這是為該同學點贊的掌聲和笑聲。從這里可以看出, 學生已經把文史知識聯系起來了。當然,忽必烈也可由學生扮演。
下一個板塊是鞏固統一。我說,我累了。誰演忽必烈?把勸降文天祥的戲再演一個版本。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要求演,有幾個白告奮勇跑到講臺上。又演繹了一遍。我順勢說道,忽必烈,朕是太上皇。朕一生征戰無數,現在年老體衰,新舊創傷,一起復發,行將就木,不久于人世。現傳位于你,你將如何治理國家?
他說,啟稟太上皇,兒臣將興修水利,勸課農桑,發展漕運,鞏固國防……到了最后,大家猜這個學生說什么?語出驚人啊,他竟然和我說,老師,這個國家交給我了。你就安心地去吧。
課就這樣結束了,學生意猶未盡。我在反思:學生為什么會意猶未盡?答案就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經過這么一番折騰,我想,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目標,該樹立了吧?如何培養學生的“三觀”?如何樹立自己(老師)的師德師風?我想,教科書文本育人是一個好方法。校本教材、地方教材、鄉土教材也是很好的文本。我還要去開發利用。我做得還很不夠,還要繼續努力,向大家請教,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下面簡單說一下語文課本育人的三個案例,都是出自2012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案例一,《丑小鴨》。葉君健先生翻譯的《丑小鴨》。里面有一句——于是媽媽也說:“我希望你走遠些!”有道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鴨媽媽怎么會對白己的孩子——丑小鴨,說嫌棄的話呢?央視譯制的動畫片《丑小鴨》與此截然相反,動畫片里的媽媽無比愛她的孩子。真不知道是葉先生錯了,還是央視錯了?反正,我在教學的時候,都和學生說清楚了。學生普遍認為,虎毒不食子,沒有嫌棄子女丑的母親。
本文的德育點在哪里呢?這只丑小鴨為什么能夠變成白天鵝?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來自母親的鼓勵與呵護,也是十分重要的。同學們,十年之后,你們將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你們將為人父母,希望大家向鴨媽媽學習。我認為這就是本文的德育點,這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體現。
案例二,《最后一課》。這是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課本注釋說,這篇課文是根據幾種版本改寫的。課前提示是這樣說的:
這篇課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敘述了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遭受普魯士軍隊侵占以后,師生上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形。短短的最后一課,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法國(阿爾薩斯)人失去國土時悲憤、沉痛的心情。據專家考證,這只不過是作者為了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而顛倒黑白、倒打一耙、歪曲歷史而進行的創作。真實情況不是普魯士侵犯法國,而是法國侵犯普魯士。這才是歷史的真相。在我把真相告訴學生以前,竟然真的有學生認為,法語才是世界上最動聽、最好的語言,他連漢語都不愛了。我只能佩服都德的寫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