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教育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師應該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激發探究學習的興趣。
創沒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從而產生認知沖突,形成懸念,激發探究的欲望和形成躍躍欲試的態勢,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意識的形成。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教師設法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促進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調動思維,使他們逐步樹立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讓學生觀察“平行四邊形與已學過的長方形的異同點是什么?”接著讓學生思考:“能否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怎樣轉化才能做到既不改變原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又能實現利用原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呢?”最后“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成為學生自主探索的主要目標。對于問題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教師不要簡單地直接給出,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去發現、去提出。例如在上面提到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應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為什么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這樣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更貼近思維實際,更能引發其探究。這說明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肯思維,才能敢思維。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心理學家提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痹跀祵W教學中,結合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認真鉆研和熟悉教材,把蘊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讓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資源挖掘出來,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開放的探究學習材料,讓學生進入一個自由選擇、自主發現的學習活動平臺。以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探究過程。
讓學生自主探究雖然在時間上要比老師講解花費得多,也許練習的數量會減少,有時甚至會來不及完成教學任務。但實踐證明,沒有親身的體驗,沒有積極的活動,很多知識便如同“過眼云煙”,很難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之中?!奥犨^的,忘記了;看過的,記住了;做過的,掌握了。”這很好地說明為了讓學生真正弄懂、學透,“費時”“費力”些也是值得的。
三、教給探究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怎樣學習的人?!惫湃嗽疲骸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敝挥姓莆樟艘欢ǖ臄祵W方法,人們才能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數學知識蘊含和承載著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又促進了數學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數學知識教學時。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尋找“最近發展區”,促使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選擇探究的起點;放手讓學生自己決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自主探究;及時肯定學生探究中的創意、點撥、引導探究中的疑惑,對學生學習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教給學生主動探究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一把開啟數學智慧之門的“金鑰匙”,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一旦學生們科學地掌握了數學思維的方法,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便大大增強,他們就可以運用數學思維方法的這個“武器”,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為今后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體驗“探究”樂趣,華探究精神
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勝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認知水平,為其創設成功的條件,想方沒法使其探究成功。因為只有讓學生獲得成功,才會保持足夠的探究熱情,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小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有差異,這在低年級就已經顯現出來。一些學生的智力發展快,一些學生智力發展較遲緩,如果經?!耙坏肚小?,后進生幾乎嘗試不到成功的樂趣,甚至會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勇氣,更談不上創新了。因此,教師教學時應針對差異。精心設計,分類指導。課堂上,簡單的問題讓后進生回答,簡單的習題讓后進生板演,答對了,因此,給予熱情洋溢的表揚;對優等生要鼓勵他們求異創新,培育創造思維火花。另外,學生對探究成功的體驗還來白于教師的評價,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有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探究的莫大鼓勵。因此,教師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成績,要及時表揚鼓勵,要正視學生之間差異,實施分層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探究成功的體驗。在教學中,有時學生很“調皮”又很“天真”,當老師肯定了他得出的結論時,他會興奮地說:“ye!”,更甚者會蹦了起來。這時我會對他報以一個微笑,有時甚至跟他一塊說:“ye!”。學生需要把成功的喜悅表現出來,作為老師,在學生獲得成功后,要與他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這樣更會促動他們再次追求成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