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的主要問題:1.打破原有逐課分析的教學模式,探尋新的學習方式,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2.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閱讀成為學生的常態,消除或減輕學生對閱讀的壓力;3.尊重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規律,更有效地形成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
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1.將海量閱讀納入課內;2.用多元評價促使海量閱讀的落實。(1)試卷評價;(2)作業評價;(3)活動評價;(4)閱讀評價。
效果與亮點:1.激發了學生課上主動學習語文和自主閱讀的樂趣;2.實現了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學習的氛圍;3.增強了學生對閱讀類資料的靈活處理能力;4.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使得他們學會通過同伴之間積極的相互影響,來共享閱讀資源和成果;5.促進學生白身潛能的發揮,促進創造性思維、特別是發散思維的形成與發展,促進求知欲、好奇心及成功感的形成;6.在評價過程中不會給被評價者造成過重的心理壓力,有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形成豐富的想像力,從而不斷地投入到新的創造活動中去。
一、實踐背景及意義
實踐背景:目前,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通常過于繁瑣。以我們所教學的北師大版本教材為例,一個單元一般包括三篇主題課文、兩篇自主閱讀,加上語文天地等內容,需13個課時。怎么教?平常,我們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以課文為單位,一篇一篇地教,由于關注知識點的滲透和對課文的理解,“挖地三尺”“挖得冒出火星”現象屢見不鮮。只關注作者的寫作意圖、思路,而忽略教材的編輯意圖、思路,將課文從單元中剝離出來,其教學過程,是把美好的文化知識劃分成細密的模塊,把鮮活的文化肢解分割后,裝在“八股文”式的套子里來學,至于課外閱讀,聽之任之,成了一個盲區,因此許多語文教育專家呼吁“簡簡單單教語文”。面對這樣的教學模式,老師和學生都感到有些無奈。
在教師的角度來說,每一節課上,我們針對每一篇文章的內容都要做到字詞句強拉硬拽、段篇章條分縷析,生怕有什么知識的遺漏點。因此,在備課上要面面俱到,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能全面理解。面對學生漠視的眼神,感覺教得累。在學生的角度來說,越到高年級,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一本3天即可讀完的教材要學半年,他們明顯表現出了一種比較厭倦的學習狀態,令人著急。面對大篇幅的課文,理解內容多,他們沉下心來瀆的時間就變得很少。課內沒時間讀,課外閱讀更無法保證。學生學得累。
實施意義:(1)打破了原有逐課研究的教學模式,擺脫了教材的束縛,能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2)課內的海量閱讀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閱讀成為學生的常態,消除或減輕學生對閱讀的壓力。閱讀是在課內進行的,是在量的積累上實現了質的飛躍。課前課后沒有堆積如上的作業和試題去做,有的只是自主支配的讀書時間。無需教師滿堂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體驗、領悟、積累、提升,讓學生做到輕松學、輕松讀。
二、實施過程
(一)將海量閱讀納入課內
1.改革課時安排
根據開學的教學計劃的時間安排,我們計算出,每一個單元至少有12- 13個課時。教材與課外讀物大致按2:1的比例安排課時,每兩周中拿出一周多一點的時間學習教材;其他時間學習與教材相對應的拓展讀物。具體安排為:
一課時:做單元縱覽,即對本單元的所有課文做字、詞、課文主要內容的梳理;一課時:上每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這篇課文還要包括一次小練筆,即專門針對一個某一個小的方面進行強化練習,如側面描寫、借物抒情等。兩課時:本單元內其余課文;一課時:綜合展示。即每單元“語文天地”中要求的實踐活動,如辦小報、實地考察、書法展示等;一課時:單元小結,即學完一個單元后對所有知識點以及課文中心的積累;兩課時單元檢測:每單元針對性的選擇閱讀文章出題,從“閱讀與作文”兩個方面進行強化練習;其余4-5課時:課上完成拓展瀆物5萬字。每次的拓展讀物根據內容都分為幾個主題。每節課讀一個主題,其中包括白讀、交流或朗誦、把自己感觸最深的內容進行摘錄或寫感受。
2.突破實施中的難點
三個課時如何完成5篇課文的教學呢?我們力求穩、準、狠。穩:我們把握好每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準:找準語言文字訓練點、朗讀訓練點、練筆訓練點。狠:對重點部分敢于重錘,而其他部分就敢于舍棄。
海量閱讀如何在課堂上實施呢?首先,我們將一堂課一半的時間給學生自己讀與主題相關、相近、相似或相對的多篇閱讀材料;然后,根據閱讀材料的不同選擇合適的主題和方式組織大家進行交流;最后,有感而發,及時練筆。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根據學生的差異,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二)海量閱讀中的多元評價
1.靈活的試卷評價
(1)改變基礎知識的評價方式,著力于運用與多元。我們將基礎知識的評價融人到語境中,從知識、能力、情感、積累、課外閱讀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在完成一次對話的歷程中完成評價。
(2)改變閱讀的常規測查,關注非連續文本的閱讀評價。課標中對高段有非連續性文本閱瀆的要求,但以往關注不夠。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更能對學生的“生活語文、個性體驗”進行評價。所以,我們開始納入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測評。評價方式的改變促使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將大語文觀落到實處。
(3)給學生提供閱瀆表達空間,關注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瀆的評價。通常,閱讀題的設制關注點在“字詞理解、文本內容、語言表情達意、文本中心”等方面,我們在此基礎上,著眼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對生活及社會的關注、小練筆的融合,沒制更寬泛的表述空間。
(二)分層的作業評價
分層的作業評價,意在關注學生學習、發展的過程。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標準來評價學生,使他們每個人都感到自己的成功、自己是有用之才,使他們能有一個快樂的心情投入學習之中。作業分層次評價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確保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