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就是說,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很強的活動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多種活動形式,包括情境體驗模式、案例選擇模式、模擬反思模式、采集生成模式、實踐探究模式等。不過,在實施這些活動模式的時候,教師們遇到了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活動的組織問題。目前,在這一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活動形式化,為活動而活動,活動的目標不明確;(2)活動內容不扎實,活動的開展缺乏張力;(3)重視活動的結果,忽視活動的過程性;(4)活動的主體性體現得不充分,活動的設計、組織全由教師包辦,學生成為活動的執行者,甚至是形式上的執行者;(5)學生對活動缺乏認識,不懂得怎樣參與活動,更不知道怎樣設計或組織活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小學品德教學拓新”的總課題下,我們選擇了“品德課程活動組織教學的實驗研究”這一子課題進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活動組織教學是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參加活動、設計活動和組織活動,強化活動主體意識和學習管理能力,漸進性地形成對活動的元認知的教學。所謂活動的元認知就是指對活動本身的認識。
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1)進行各種活動形式的探索。一是演繹性的活動。由教師確定活動專題,提供活動素材,設計活動形式、規則和程序,學生會在教師的組織下參與活動;二是形成性活動。教師提出活動的專題,提供活動的方法,由學生自行組織活動;三是擴展性活動。在課內活動的基礎上,把活動延伸到課外,由學生自主選擇或提出活動的專題,白行設計活動,提交活動成果。這幾種活動可以整合在一個主題內進行,也可以分散在不同的主題內進行,甚至放在不同的年級中開展;(2)進行活動組織原則的探索。活動的組織形式有全班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小組活動的合作性如何體現是難點。這要解決的問題有:如何分組的問題;如何體現角色互賴的問題;如何體現個人責任等;(3)如何通過成長記錄袋評價支撐活動的開展,也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點。
三、實驗研究的操作策略
1、建構活動的形成性的策略: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在活動中解決問題
傳統的活動方式多是驗證性的,也就是說由教師講清楚了一個道理后,再組織學生參與有關的活動,去驗證老師的講解內容。而活動組織教學不停留在這種演繹性的活動形式上,還提倡一種歸納性的活動形式。就是把教學內容內隱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其中后,白主地發現、領悟。由于活動內容切中學生的學習需要,活動的形式迎合了兒童的心理,他們往往能全身心地參與其中,效果相當顯著。
2、課堂活動組織策略:小組獎勵方案的實施
小組活動是重要的活動形式。如何有效地實施小組活動?目前在組織小組活動時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孩子們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動,什么時候該停,如何與小組的其他伙伴合作,課堂秩序混亂,教學過程雜亂無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進行了一些嘗試,就是通過開展小組性的獎勵活動,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小組的榮譽息息相關。
3、支撐活動充分展開的策略:運用成長記錄袋評價引導學生學會設計、組織活動
與原有思想品德課程相比,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不少教師仍然運用著學科性的非活動性的方法進行教學,以至于學生不知道怎樣參與活動,更不懂得怎樣設計和組織活動。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導向下,實驗學校的品德課堂活躍起來了,師生的教學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我們是通過開發資源包的方式來進行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在資源包的開發中,我們注意創設活動的空間,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上來。
四、驗研究的效果分析
1、課堂教學活動性顯著增強
課堂教學不但停留在只動口不動手的行為模式上,而成為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立體平臺,具有和強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學生不但學會了怎樣參與活動,也開始嘗試進行活動的設計和組織。
2、實驗班學生道德認知效果較好。
我們采用情境性筆查的方式對學生的品德學習情況進行考查。實驗班學生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比班,這說明實驗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的效果是比較好的。
3、實驗班學生的活動能力較強
我們運用成長記錄袋評價對學生的活動能力進行檢驗。我們抽取了一個實驗班和一個對比班的教師,指導學生收集自己在一個學習主題里完成的品德作品或作業,并通過有學生參與、家長參與、小組參與、教師參與的評價活動,對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性表現進行評價。發現實驗班的學生的作品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優于對比班,說明實驗班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性和主體性都體現得較為充分,學習活動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發現性、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