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本知識“活”起來,還源于生成它的生活狀態去,以“實際問題”為練習目標,利用學生生活經驗,發現和探究數學規律,呈現數學知識的多樣化,展現數學的多樣性讓“生活”成為學生展示知識的舞臺,并發展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做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
說到數學,大家都會覺得只是“計算”和“證明”,學生學數學只要會做題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了數學它本身不是“數學符號”,它有更豐富的內涵,它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應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學習活生生的數學。因此,新《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等。因此教師必須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社會實際和生活經驗緊密聯系,才能使學生感到數學的作用,體驗數學的樂趣,達到學數學的目的。怎樣讓數學走進學生生活實際,促使學生學好數學呢?下面我結合“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和課堂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讓課本知識“活”起來,還源于生成它的生活狀態去
課本上的知識,對于老師的授課只是提供一個依據。而千萬不能像過去老師們那樣抱著課本,照葫蘆畫個瓢。正如一位數學教育家所言:“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現實中尋找學生學習的素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我先出示 一些生活中的圖片,并且上面相應出示著有關的成語,如:網桌圖片,上面寫著“團團圓圓”,讓學生知道網桌寓意著親朋好友團圓相聚;結婚場景圖片,上面寫著“花好月圓”,它用來比喻美好圓滿,多用于祝福人的新婚,讓學生知道在表達美好祝愿時也能用到與圓相關的成語,從而揭示網更深的寓意。這樣就會讓學生對圓另眼相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講到圓的畫法時,先讓學生用圓規在紙上畫圓,之后老師告訴學生一個信息:在剛剛結束的NBA籃球賽場上,老師發現了一個超大的圓,此時播放現場視頻,在激烈的賽場上,學生可以清晰地發現場地中央有一個大圓,如此之大的圓,怎么畫呢?在學生全神貫注地看完視頻后,拋出這個問題,由于學生對籃球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男生,全場氣氛一下活躍起來,學生積極性高漲,紛紛舉手講述自己的畫法,并且特別好的畫法讓學生上 講臺給大家演示(課前準備好相應工具),這樣,在教學中,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資源,讓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數學,這樣的數學教學就會充滿生機和趣味,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通過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材料生活化、趣味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同時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愉悅,使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認識問題,把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事實證明,只有將數學與現實背景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獲得有生命的數學知識。因此,數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開展數學。
二、以“實際問題”為練習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師設計練習,不僅要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上完圓的認識這一課后,再次播放籃球賽現場視頻,問學生,場地中央的開球處為什么沒計成圓形?在學生說出體現公平性的同時,進一步滲透情感教育,讓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做人做事也要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使學生既學會了做題,又學會了做人。又如在學習抽屜原理這一課后,出示一些生活中處處都有但不被關注的問題,如爺爺買來5只兔子,把它們放進兩個籠子,至少一個籠子放幾只兔子?或就著本班的學位也可問:“我們班有38個學生,至少有幾個同學的生日是同一月?” 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關抽屜原理的事例,讓學生運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編出相關的題,并互相解答。學生們興趣極高,這樣的實踐活動既復習鞏固了所學知識,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所學數學的價值。學生頭腦中的數學知識,不能只停留在背誦、記憶概念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必要的訓練和練習,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消化、吸收,以達到牢固、靈活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為此在這方面教師要潛心研究教材教法,從生活實際中尋找練習的目標,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是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
三、利用學生生活經驗,發現和探究數學規律
數學中的有關概念、定義、公式、法則等都體現數學的某種規律,讓學生經歷和認識這些概念、定義、公式、法則的形成過程,能有效的強化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如:在教學“單價×數量=總價”這一數量關系時,我請學生收集一些超市的購物小票,請他們解釋一下小票上的數據。由于他們經常接觸,因此對“單價、數量、總價”比較熟悉,根本不需要教師再苦口婆心地去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已經是輕松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