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想品德課是我國小學開設的一門德育課。它是對學生系統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多年來它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等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新的教學理念使得《思品》課教學開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強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對學生道德、行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強調德育在各學科教育環節的滲透,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它使課堂教學真正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也正因為這種種的原因對教師的教學工作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戰。
新形勢下怎樣才能上好這門課?帶著這一問題我認真學習專家們的報告,積極查閱相關資料,與同仁們主動地進行交流,通過學習從理論上進一步理解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的教學理念,我認為改革不能僅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新的教學理念更需要廣大的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去實踐,去貫徹。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情緒,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想學、愿學、樂學。新的教學理念需要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和研究,下面就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如何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談談個人體會,希望領導和專家能給予指教。
一、課堂教學要體現新的學生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有很多種,但總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接受式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方式。由于傳統的影響,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在教師的幫助下得出正確的結論,然后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考試時列出條目式的問答題,學生生搬硬套。也許學生的分數不會太低,但長期以來會抑制學生創新精神和道德行為的養成,也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新的理念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一起體驗、探討、研究,通過活動讓學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時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進而適應社會的能力。
1、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自始至終成為課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師的“自我表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在學生身上打主意。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盡量讓學生去思、去做、去發展。教師想參加學生活動,那么就以和學生平等的身份來吧;2、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教師不要擔心白己不講學生就無法學會,應該相信自己的學生能行,讓他們嘗試著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學生嘗試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探究的學習過程,即使結果是失敗的,但過程也是有價值的;3、啟發學生質疑解難。孔子日: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獲取知識的動力之源。在《思品》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要把課堂教學的起點放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上,教師的“啟”重在啟發學生自己提問題。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五課《愛護公用設施》時,教師首先呈現這樣一個范例:一同學在公園里玩耍,只見他一會兒像猴子一樣跳上長條椅,一會兒又像野馬在草坪上奔跑,圍觀的人驚訝的看著他。起初同學們開始小聲指責,最后有的同學簡直是憤怒,教師要求同學們談感受時,由于受此啟發同學們提出諸如“什么是公共設施?”“怎樣愛護公共設施?”“為什么愛護公共設施?”“我們今后怎么辦?”等許多問題。由此開展分組探究活動,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
二、注重情感熏陶與行為習慣養成相結合
新的基本理念要求《思品》課在強調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我們既要重視認知發展,更要重視情感的發展。教師要有意識地將不同板塊的內容“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促進學生的融會貫通。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挖掘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素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得到理性知識,然后結合自己談看法,談感想,最后規范白己的行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遵守交通規則》一課時,應先和學生交流:你平時最喜歡什么游戲?這種游戲有什么規則嗎?由于學生都喜歡做游戲。相信他們會暢所欲言說出各種各樣的游戲。然后指導學生觀看課本中彩圖,三輪車司機正在十什么?設想如果沒有規則會怎么樣?你知道的交通規則有哪些?然后讓學生自我評價: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守規則的。最后教師列舉由于人們不守規則而釀成悲劇的例子,就能使學生強烈感受到遵守交通規則是多么重要,從情感上的認識會逐步成為現實中的自覺行為。
三、把握教材知識聯系,加強課堂教學的綜合性
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加強學科間教材內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聯系,密切課堂教學與學校、家庭、社會的關系,把實踐活動落實到實處,既能使學生學到知識,又能培養學生能力。指導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好課前調查,課上積極體驗、閱讀、探究、討論,鼓勵學生多動筆,把自己的感受、體驗選擇說、寫、畫等適當形式描繪出來,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教師要把學生的作品進行歸類、合并、展覽,因而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有利于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多維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