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唱是音樂藝術的眾多表現形式中最美妙的一種形式。實施自然與人類融為一體的合唱教學,可以從模仿入手,激發孩子們合唱的欲望;利用自然界的音響作為合唱學習的榜樣,引導孩子合作,充分表現音樂的美妙與自然。
關鍵詞:合唱教學;自然;模仿;合作;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B
一、模仿,激發合唱的欲望
原始社會人類情感的呼號,同時孕育了語言和音樂。這些音樂萌芽的形態極其簡單,但恰恰是原始人類群體之間交流愿望與情感,表達要求與意志協調進行勞動或戰斗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勞動實踐中的對自然的模仿。
模仿自然界的各種音響,使之和諧并具有音樂性是合唱教學初步所要關注的關鍵,自然界中有許多音響的“合唱”是具有音樂性的,狂風的呼喊、小鳥的鳴唱、知了的喊叫、花木的群舞……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音響進行模仿,教師唯一應做的只是引導學生的模仿聲與集體和諧,提示學生在自然的呼吸狀態下進行聲音的傳播。
二、合作,體驗合唱的價值
首先,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需要。一個人完成不了合唱,一條旋律充當不了豐滿的和聲。只有合作,才使合唱成為可能,只有多旋律的組合才使和聲顯得飽滿。但首先必須解決一個問題:讓學生產生合作的需要。如打破歌唱教學主旋律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以第二聲部的和聲作基石,引導學生注意歌曲的變化;或者減少主旋律聲部的音量,使合唱過程“人為失衡”,使學生自然地覺察歌曲演唱的不完善、不平衡,從而進行聲部間的合作。
其次,讓學生明確合作的重要性。合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或許每個學生也都明白。然而現實是中國的孩子缺少的絕對不是合作的意識,而是真正“無我”地與別人進行分享合作的實際行動。“自私與自我”成為孩子們進行合作的最大阻力。而對現實中諸如這般的孩子們,讓他們明白“個體”不是世界的中心,一個人不可能成為合唱隊的靈魂,我們利用電視《灌籃高手》《修女也瘋狂》等學生喜愛的片子,從側面引導學生認識合作才是一個團隊勝利的最有力保證。
最后,讓學生感受到合作是成功的有效保障。任何一個成功的合唱團隊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色,或聲音,或和聲表述,或演唱形式,可不管表面上如何不相同,實質上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優點,那就是每個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把自己當作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是一部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或許并不起眼,但其作用不可忽視。
因此,我們利用自然界的音響作為我們合唱教學的學習榜樣,并非單單學習其各具特色的聲音,而是學習鳥魚蟲草在發出獨特音響之后的“和諧”,自然界的音響我們稱為“天籟”,人的自然音響稱為“人籟”,這都是古人時常稱頌與追求的音響,但我們知道,中國人追求的更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三、表達,揭示合唱的靈魂
宗教佛學中曾有“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一說,闡盡佛之意理,或許國人常用“沉默”來與世界進行對話,可音樂與世界的對話如何僅以“無聲”進行?聲音才是其與世界進行對話的最重要途徑。《禮記·樂記》言:“情動于中,故形于聲。”由此可見,在進行聲音的表達之前,已進行了大量的無聲的交流、理性的對話。這也是我們在合唱教學中提倡導先模仿再合作進而表達的初衷。
引導學生對所理解所感受的合唱音樂進行表達是對藝術的“創作”,表達的優劣一方面取決于其個人的生活積累(與世界進行對話的多少),另一方面又取決于其逐漸形成的個性特質。而在我們這個集體中,我們不僅需要聲音柔美、甜密的合唱隊員,同樣需要表情豐富、表演能力強的隊員。因為古人已經告訴我們,美的形態、藝術手法需要廣泛的綜合:“和如羮矣。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 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
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客觀世界的不理解。現如今我們不僅追求“天人合一”,更應該追求“天、地、人”的三位一體。
參考文獻:
[1]謝建明.繆斯的眼波[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張肖虎.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小學音樂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