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校園文化是人才培養和進行科學研究的土壤,是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依托。校園文化活動對形成校園文化起著重要作用。但當下校園文化還存在系列問題,本文以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以下簡稱“我校”)“大學工”模式下的校園文化建構為例,提出協同機制下的校園文化活動更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個性成長,更有利于凝聚大學精神。
關鍵詞:大學工;校園文化活動;協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一、校園文化活動的現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藝術活動之中。”
校園文化活動在育人環節中發揮著錘煉人格、培訓技能、科技創新等重要作用。但當前高校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組織形式單調,精品活動較少;人文關懷不夠,活動趨向功利性,主題虛化;資源浪費嚴重,活動系統性不足;形式和內容創新不足,特色和優勢不明顯。
二、“大學工”模式下的校園文化活動機制
從根本原因來說,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問題本質在于: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與高校文化活動組織之間存在矛盾。
一方面,高校學生有在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創新意識、精神價值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需求,校方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貼近學生,對其個性發展真正起到必備的支撐作用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另一方面,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承辦者是高校各級共青團,在活動策劃組織上“各抒己見”,職能部門及學生社團等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少。如何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打破瓶頸,整合資源,形成良性互動、銜接有序的校園文化活動鏈也是校園文化活動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我校在“大學工”模式下,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以全面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建立起校園文化活動的新機制。
1.理論基礎
(1)人本主義理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高校來說,也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即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特性、人格,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以學生發展作為文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學生作為文化活動的真正主體,以體現文化活動的真正意義。
(2)全面發展理論:高校的教育重“教”,更重“育”。在校園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校園物質環境、校園文化制度營造校園文化氛圍,使大學生受到感染。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讓每個同學在多元的文化活動中發展個性,是校園文化活動的職責。
2.“大學工”模式下文化活動的系統架構
(1)健全文化活動管理機制,校園文化活動“扁平化”。我校在“大學工”模式下,成立了校園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協同學院、職能部門、后勤服務公司等多單位,按照部門領導、專業老師、文化藝術指導老師的結構,建立起一支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總策劃、總指導隊伍。
校園文化藝術工作委員一方面要對校園日常文化活動進行審批,資源共享,避免多頭策劃造成活動重復冗雜。比如,我校原本有協會組織的體育類項目,學院學生會有體育類項目,團委也有“三走類”等體育活動項目。在場地審批上有沖突,學生參與熱情也相對分散。在校園文化工作藝術委員會的指導下,體育類活動以體育文化節為主要載體,明確主辦單位,加強活動指導,將原來多種多樣的體育競技打造成了校園文化品牌。
在校園品牌文化活動中,校園文化工作藝術委員會群策群力,指導文化活動,產出更多精品。比如在我校的迎新晚會、畢業晚會等重要舞臺文化活動上,相關領導發揮校園文化工作藝術委員會的力量,精心打造出緊扣主題、自成系統的精品節目。
(2)注重多平臺孵化,打通上升渠道。傳統校園文化活動以競技類、表演類居多,提升技能的核心群十分有限。在“大學工”模式下,校區文化活動發揮寢室、班級、協會等多個單元的作用,降低參與門檻,增加“體驗”“展示”項目,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其中。
例如,我校在后勤服務公司下宿舍管理中心牽頭組織的寢室文化藝術節,以寢室為單位,從寢室整潔到優化學風活動逐年開展,讓每個同學參與進來,進行業余興趣愛好、專業作品、志愿服務等各方面的展示,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我校通過特色寢室建設,特色班級建設,先進團支部、協會活動,建立起學生活動組織的交叉網,覆蓋每位同學。舉辦化妝舞會、鍋莊舞、社團文化藝術節、畫展等活動,讓同學們低門檻參與活動,感受多彩文化。
另外,我校進一步協同各部門力量,為各類才藝人員打造更廣的平臺。例如,由我校選送的大學生迎新晚會合唱節目在四川省第七屆大學生藝術節上獲得合唱組一等獎。協會日常訓練中,由團委、協會推薦老師參加省高校武術套路比賽,囊括了非體育專業組軟器械男子、女子組的第一名。整合學院、校區辯論賽資源,成立校區辯論隊,代表校區參加校級、省級比賽,還邀請了臺灣著名辯手黃執中將我校作為西南地區唯一的免費講座地點。開展就業創業、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校區及學院領導、專業老師、輔導員、團委老師等協同指導,比對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各類專業類賽事等,從校內專業技能提升、科研興趣計劃等方面搭建培養平臺。
(3)貼近師生,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方式,營造活動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大學工”模式下,我校定期舉辦學院及職能部門負責人的面對面座談會,收集處理學生意見建議,并通過網站、微信、微博投票等方式選擇文化活動的形式、類型等。
另外,我校各學院、各部門共享資源,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方式,營造活動交流氛圍。如參加團市委主辦的創新創業活動周系列活動,通過省市團校、骨干培訓、專業論壇等,拓寬交流渠道,并邀請到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美國名企等專家開講“名師對話”系列講座。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平臺邀請京劇、話劇專家講課等活動。成青辦2015基層團建創新立項審批通過。
(4)樹立活動品牌意識,夯實精品傳承基礎。文化活動品牌是校園文化活動的筋骨,校園文化是文化活動的靈魂。我校在“大學工”模式下,協同打造出旅游文化節、體育文化節、主題文藝晚會、寢室文化藝術節等文化品牌,樹立起學風建設的標桿。旅游文化節活動成為我校開展學生工作類品牌。
體育文化節中,整合了體育類各項賽事資源,豐富競技活動的內涵,體現體育育人的功效。舉辦主題文藝晚會,校區文化工作藝術委員會協同組織策劃,演繹“川農大精神”,起到文化育人的功效。寢室文化藝術節連續舉辦了四屆,寢室建成社區輔導員,做到寢室環境育人,寢室文化氛圍育人,幾年來,寢室成員文明離校,無一安全事故。文化品牌具有傳承性、凝聚性,潛在育人功能強,在各部門協同努力下,校園特色鮮明,育人功效十分顯著。連續三年,校區進圖書館人次直線上升。此外,“優秀學生標兵”“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創新創業代表的簡歷上都不同程度的提到文化活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陸士楨.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高校團干部讀本[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
[2]李發武.探析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優化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