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森林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驗教學是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密切相關。本文從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方法、教師素質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探討,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森林病理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森林病理學”是森林保護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實驗教學是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消化課堂理論教學的知識內容,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森林病理學的學科及概念范疇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已經遠遠超越了學科建立之初的認識。
當代森林病理學的核心特征是將分子、細胞、個體、種群、群落、景觀、生態系統等不同結構層次作為一個有機系統來研究森林病害。從開設“森林病理學”實驗課程以來,老師們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森林病理學”學科的迅猛發展要求該課程實驗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因此,面對這種現狀,我們需要在以前的實驗教學課程設置的基礎上進行相應調整。
首先,壓縮基礎驗證性實驗課時,保留如“林木葉部、枝干、根部病害觀察”等經典實驗環節,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課時,如“林木抗病性測定和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分化測定”等實驗。分子生物學發展日新月異,已經日趨廣泛地向生命科學不同分支滲透。為了保證實驗教學內容前沿化,我們增設了諸如“林木病原真菌基因組DNA提取及電泳檢測分析”等常用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介紹與森林病理學技術操作相關的網站和一些外文數據庫,這不僅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其次,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驗證性實驗中,針對與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內容略有重復的知識點,我們結合講述式和啟發提問式教學方式,讓學生根據所學的普病知識來掌握林病實驗要點。綜合設計性實驗中,主要進行啟發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為了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我們還借助多媒體來講解實驗原理、方法和技術要點。“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無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種形勢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模式誕生,并廣泛運用到課程教學中。為了進一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積極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并進行整理歸納,將可行的建議運用到后面的實驗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激發了學生進行創新性科研項目的興趣和主動性,因此,我們經常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諸如此類的各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來培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
最后,教師對教學的態度、業務水平、敬業精神、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授課水平。每位教師必須扎實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時刻關注學科的發展動態,還要豐富自身的生產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將理論和實驗教學融會貫通。課堂教學需要精心設計,因為教師對專業的熱情和強烈的興趣愛好能夠極大地感染學生。每一堂課上,我們都懷著飽滿的熱情向學生傳遞知識、耐心講解,在這種正能量的帶動下,教學效果良好。
雖然“森林病理學”實驗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在現代林業和生態文明建設加速發展的形勢下,林業企事業單位對森林保護專業拔尖創新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教師需要在以往的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形成能夠適應現代林業發展和需求的實驗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呂 全,張星耀,梁 軍,等.當代森林病理學的特征[J].林業科學,2012,48(7):134-144.
[2]高小寧.農業有害生物及治理實驗教學體系的創新[J].科技信息, 2009,(30):5.
[3]詹剛明,鈕緒燕,高小寧.植物病理學教學中語言技巧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50):273-274.
[4]謝壽安,陳 輝,成密紅,等.基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森林保護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