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多校區形成的狀態不同,不同的校區具有不同的教學功能,其校園文化建設的表象各具特征。本文基于鹽城的5所高校的調查研究,探索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和文化建設管理的方式,思考多校區校園文化的特征,其中有些方面仍然值得我們反思與借鑒。
關鍵詞:多校區;校園文化;對策;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B
近年來,對高校多校區建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管理上,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的相關研究較為欠缺,為此,筆者根據多校區類型,選取鹽城具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對象為干部、教師、學生。
一、關于校區情況的基本問題
一是數量問題。對于所在學校有幾個校區的問題,5所大學調查對象給出的答案不一致,即有一定群體對高校多校區的數量不明確。在對象的區分度上,以5所高校為整體來統計,干部回答準確率為92%,教師回答準確率為53%,學生回答準確率為29%。
二是調查對象與多校區的聯系。從對5所高校的總體了解情況來看,回答都去過的占16.7%;去過臨近校區的為20.3%;只熟悉本校區的為28.4%;一般不去的占33.8%。
這兩項調研結果表明,大多數師生對所在高校的多校區建設的基本情況缺乏基本了解。
1.對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優缺點的認識
從5所高校的總體情況來看,在優點方面,34.7%的調查對象選擇“學科優勢更加明顯,有利于繁榮學術文化,促進交叉學科發展”;36.9%的調查對象選擇“辦學資源更加豐富,有利于為學生創造更多元的學習條件”;12.2%的調查對象選擇“借力原有大學品牌,文化輻射作用彰顯,有利于形象建設”;14.4%的調查對象選擇“不同類型文化融合,有利于整體文化品格的提升”。在缺點方面,認為“文化管理難度大”的占41.9%;“湮滅了原有高校的文化個性”的占21.2%;認為“文化沖突明顯,高校文化整體性遭到破壞”的占14.0%;認為“不同學校的文化傳統不同,不利于文化的傳承”的占20.7%。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調查對象希望高校保持文化的整體性、個性和傳統。但是調查數據的整體占比都不是很高,說明在這一問題的認識上,調查對象也缺乏較為一致的觀點。
2.目前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對新校區(被合并學校或擴展后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認為“辦學資源相對不足,缺乏人文關懷”的占37.8%;認為“物質文化重復建設,新舊校區文化建設存在兩張皮現象”的占38.3%;認為“有形建設容易,無形的精神文化融入困難”的占59.0%;認為“地理環境不佳,地處荒郊之地本身就沒有文化底蘊”的占34.2%。這表明,在新校區精神文化融合的問題上,調查對象具有高度一致性。
對老校區(合并主體學校或擴展前原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認為“因為辦學重心轉移,老校區不受重視了”的占39.2%;認為“老校區物質投入少,缺乏對物質文化的保護”的占41.0%;認為“缺乏與新校區的聯動,對新進教師和學生都不了解”的占67.57%。這表明,新老校區師生缺乏充分互動,同時也表明相當一部分學校對老校區的物質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
3.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管理的方式
本文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學校制定了整體性的校園文化發展規劃”的占54.5%;認為“有專門的校園文化管理和統籌機構”的占38.3%;認為“劃撥了校園文化建設專項經費”的占30.2%;認為“不同校區自行管理”的占3.6%。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答案不一,根據筆者的了解,所有被調查的高校都制訂了校園文化專項發展規劃,但是在管理機構的設置上并不相同,缺乏統一的校級協調機構,這是當前高校校園文化管理中的最普遍現象。
二、多校區校園文化的特征
1.多樣性
多校區校園中,各校區文化有著自身的特色,更因所處的位置地域不同,環境各異,各校區的輻射和影響力也肯定會存在差異,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2.獨有性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不同學校都擁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傳統,而“自我擴展型”的多校區模式下各校區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周邊資源和功能定位均有差異,使得各校區形成有別于其他校區且為自身特有并逐漸形成品牌的校園文化。
3.復雜性
“合并重構型”學校,原有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文化傳統、建設目標、建筑風格等迥然不同,通過一紙公文行政化組合在一起。但校園文化不會自然融為一體,必然會發生碰撞、傳承、揚棄、融合等一系列過程,其中可能會因碰撞而產生摩擦乃至割裂,甚至導致校園文化的迷失與混亂。
4.共生性
一方面,多校區校園文化是各校區特色的自我體現;另一方面,因與其他校區文化的和諧相處,長期共存,共生于校本部宏觀校園文化氛圍中的特有文化,通過若干年的積淀和積累,必然對整個高校的校園文化產生積極而又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調查得出的基本結論
1.重視物質文化建設,忽視精神文化建設
新校區一般都斥幾億巨資興建,經過精心規劃,建筑上力求具有現代感與完美,這一點對拓展型多校區高校來說尤為突出。但是,物質環境只是精神文化的載體、符號和校園文化的外化,而精神和傳統才是校園文化的靈魂。精神文化才是其要表現的最終歸屬。
2.對各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有別
對合并重構型高校而言,各校在合并前,其辦學實力、隸屬關系、學校定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別,合并后在許多方面容易產生主次之分,其中在校園文化的整合方面也顯得較為突出。
校園文化的整合重構往往以“大”校、“強”校為藍本,忽視“小”校、“弱”校在校園文化方面的優勢與特色,人為地造成各校區間校園文化的割裂與矛盾。而對自我擴展型高校來說,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老校區建設,輕視新校區建設。
3.指導理論體系尚待成熟
多校區辦學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一個標志性成果,但這一模式仍在探索中。而關于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研討不多甚至缺乏,理論架構也未完全成型,沒有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指導體系,這也正是當前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周運來.高校校園文化傳承與發展[M].長沙:岳麓書社,2009.
[2]史華楠.校園文化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
[3]馮 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第一輯)[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