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璐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思想根源是馬克思主義和儒學傳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者要普遍具備的實踐品格。在當代的發展中存在時代發展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問題。本文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儒家文化的影響進行分析,對其理論及路徑進行創新。
關鍵詞:儒家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2-18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離不開儒家文化
1.離不開儒家文化的土壤
在中國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中,儒家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是人們歷來研究的焦點之一,就我國傳統文化而言,儒家文化位于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中,儒學一直在不斷發展與壯大,并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適應調節社會發展,并且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儒家文化在發展的兩千多年中,是中國人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向的結晶,可以說,儒家文化是民族文化發展的主流,是由儒學精神、廣泛的范圍及相應的歷史地位決定的。因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必須與儒家文化及思想融會貫通。
2.離不開儒家文化的環境
(1)儒家文化具有先天的傳播條件。儒家文化起始于春秋年間,在我國不斷地發展壯大。隨著全球化速度進程加快,我國國際之間的交流密切,儒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關注,部分西方學者開始紛紛研究儒家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會相應地產生一定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成了我國一種無意識的自覺思想。
(2)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理論體系較為完備。儒家文化從春秋發展至今,歷經幾千年的變化,并且在學者與先人不斷豐富、創新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理論體系龐大,并且完備。儒家文化發展至今,凝聚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至今日,儒家文化的價值仍舊不斷被人研究。馬克思主義是世界人類智慧的結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含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實踐方面有許多相通之處。
二、儒家文化與中國現代化之間的關系
在中國現代化的社會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反思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在全球化的社會背景下,可以將現代化看成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階段,現代化是科技的一體化與趨同化,現代性并不等于文化的一元化。當前,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路程有著自己的道路及發展模式,還具有相應的特殊性,這源自于社會及文化的不同,同時,在一定的角度上說明了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民族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發展變化,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及特權思想正在日益毒害社會,并且吞噬市場經濟下的成果。面對這一多重變化的環境背景,中國如何完成自己的現代化,無疑成為當今時代下提出的重大課題。
三、儒家文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影響
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儒家文化,儒家倫理秩序的精神實質對社會發展影響深遠。
儒家思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并且對人類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發展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與此同時,還對社會主義精神發展、德與法的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等起到相應的積極作用。中國上下五千年多年的文明締造出了燦爛的文化,但也存在文化糟粕。封建社會下的儒家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維持了當時的社會秩序,并且對封建思想進行維護。儒家文化具有較強的文化能力,才會一直深受封建統治者青睞,因此,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對封建文化進行傳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在立足儒家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應該站在批判的角度上兼收并蓄,進行理性的揚棄,最終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我國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馬振江,劉懷玉.傳統文化的斷裂與繼承——以新中國成立前新儒家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者為視角[J].學習論壇,2012,(6).
[2]韓 敏.儒家誠信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誠信思想對當代誠信觀影響[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6).
[3]李 飛,劉卓紅.文化哲學視域下馬克思哲學與先秦儒家思想的融通性建構——兼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的理論基礎[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