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玉環+郭靜利


摘要: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科技創新在我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在發展農業過程中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與法律來保障農業科技創新的地位,取得了顯著成效。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還相去甚遠。因此,探討在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的立法問題對于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立法問題進行探討,揭示了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立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 農業科技創新;立法;法律規范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3-0515-03
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通過立法來推動和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國家要求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引領、政策引領。科技創新立法涉及法律的多個層面,探討通過建立和完善立法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進步和發展,既可以讓法律為農業科技創新保駕護航,也可以為農業科技創新立法提供新思路。
1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立法現狀
20世紀60年代以后,各個發達國家都積極通過立法來保護科技創新的成果[1-4](表1)。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已經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為中心,各項專門法律相繼制定實施的立法體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的指導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普及法》等也在農業科技創新立法體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專門法律方面,《專利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等構成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法律體系[5]。
1.1 農業科技創新立法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的政治環境相對穩定,沒有大規模的外敵入侵。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第一產業,也是政治穩定的必要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制建設步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農業立法的相關內容步入正軌,眾多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相繼制定,對促進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土地復墾規定》等。1993年7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農業法》是農業發展的基本法,對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以及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規劃等作出了突出貢獻,充分顯示了國家對于農業立法的高度重視,對保障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有重要作用。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對農村、農業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的法律。近年來,中央財政逐步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2012年安排農業科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體系建設等資金248.4億元。全國各地農業院校招生力度不斷加大,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人才儲備。政府不斷在各地設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機構,專門負責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這些都構成了農業科技創新立法的社會基礎。中國法學理論、法學研究尤其是社會法學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為農業科技創新立法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大力加強社會法學研究和社會立法理論研究的同時,還需要推動法學教育事業發展,注重對社會法學和社會立法人才的培養,繁榮社會法學和社會立法研究,全面構建社會法學、社會立法理論體系、人才培養制度[6]。
1.2 農業科技立法的作用
目前,我國有關農業科技立法的類型及要點見表2。改革就是調整社會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參與,科技創新涉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本質上是科技利益的參與,通過立法調整各方面的利益是最有效、最規范的手段。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可以維護農業科技創新立法主體、推廣主體、適用主體的利益,實現農業科技創新,提升現代農業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由于農業科技創新屬于公共產品,這就決定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需要多元保護。產學研共同作用才能共同保障農業科技創新的進程有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障三方的權利和利益,必須依靠立法來實現三方利益的統一與協調。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帶給人類的弊端也逐漸凸顯,一系列問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引起了科學界的反思。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協調應通過立法予以規范,才能使科技造福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科技創新的步伐影響著整個科技創新的進程。
2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立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科技創新立法理念陳舊
由于歷史原因,法律意識在我國還不是很強烈。我國的立法部門對于科技創新立法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很多部門立法理念還不夠成熟。確立法律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地位,在立法理念階段緊跟世界潮流,制定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有關法律,對于現階段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作用[7]。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處于行政多于立法的階段,現行的農業科技創新法律體系多以政策、規定為主,尚未建立起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條例等在內的法律體系。因此,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律至上的思想觀念是立法程序的首要工作,也是貫穿于整個立法體系的重點工作。農業科技創新的立法工作是農業科技創新法制化的第一步,這一步將直接影響農業科技創新的進程,甚至整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科技創新的立法工作關系到整個科技創新體系以及社會生產力的整體提高。
2.2 我國的立法體系尚不完整
目前,在農業科技創新整個體系中,大量應由立法保障的活動沒有對應的法律來支持、調整。如對于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的立法管理,農業科技創新的技術管理以及農業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立法都不是很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存在于農業供產銷的整個流通體系中。首先,農業科技創新需要持續的投入,如何將國家財政合理有效地運用到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對于國家農業創新投入的資金運用需要完善的立法體系支持。國家增加公共科技投入,其投入方向、模式、成果、成果權屬及其利用都應當通過法律制度的形式予以確認,從而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業供給方面,如何讓科技創新應用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之中是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問題。如何用立法手段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的農業生產成果是農業科技創新法制建設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對于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運用到實際后的成果,國家要通過立法手段進行推廣,比如制定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法、貿易法等[8]。
2.3 農業科技創新立法政策性強,可操作性差
現行的農業科技創新立法操作性差。有些法律的制定具有很大的政策性,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造成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只有書面條文,卻無實際執行力,也沒有法律震懾力。表明在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立法工作中,理論與實際是脫節的,不僅會影響農業科技創新立法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而且會影響立法工作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不僅減弱其對科學技術創新活動的激勵作用,更對整個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產生不利影響。
2.4 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立法層次較低
科技創新立法層次較低最顯著的影響就是科技創新在社會中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是科技創新的一般法律,對于處于重要地位的科技創新活動的約束力不夠。具體的農業科技創新立法更是層次低,對于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規范能力有限,這些現象對我國科技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2.5 農業科技創新立法滯后于農業發展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由于近代社會的發展,近幾十年我國農業立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科技創新是重點,但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立法滯后于農業現代化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于20世紀80年代制定,雖經過修訂,但與之相關的實施條例和配套法規沒能及時制定。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后迸發了生機與活力,但是關于農業科技創新如何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卻發展落后,農業科技創新融資等方面立法欠缺。農業立法滯后,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
3 對策
3.1 農業科技創新立法要與國際相關法律接軌
隨著全球科技、經濟發展一體化,要參照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制定農業科技創新法,避免與國際制度、規則出現較大的偏差,減少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不必要的損失。現代發達國家的立法體系較為完善,已經形成了規范的農業科技創新立法體系,在農業科技創新的各個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以法律來引導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我國農業科技立法要緊跟世界潮流,引進優秀的立法理念,吸引有立法理念的人才。要摒棄不利于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陳舊理念,加強法制宣傳,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識、法律意識,因地制宜,總結出適合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理念。同時,必須牢固樹立依法治農的思想觀念,轉變發展農業只靠政策不靠法律的錯誤觀念以及農業立法和執法工作中的義務本位思想,樹立農業法是基礎法的思想觀念,同時,大膽借鑒外國農業立法經驗。
3.2 農業科技創新立法要與國內相關的法律相配套
農業科技創新法要與國內其他有關的法律體系相配套,形成互相促進的作用機制,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以促進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快速發展。首先,制定科技創新基本法,提高科技創新法律立法的層次。做好法律實施工作,依法保障和促進科技創新。在科技創新立法體系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產出立法機制。從投入方面來說,保障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方面的立法。從產出方面來說,制定保障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的法律法規,如農副產品購銷合同條例、農產品批發市場條例、糧食管理法等。 其次,確保科技創新投入來源規范化。完善的融資法律制度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法律保障。不僅要完善國家財政對于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更要以立法手段完善民間資本進入的規范性。再次,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法律保障制度,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隨著新的農業技術不斷出現,知識產權保護范圍需要進一步擴大,針對知識產權被嚴重侵權的現象,保護力度也需要進一步加大,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最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市場主體立法改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流通體制立法改進、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與支持立法改進,努力形成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規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科學化新局面。農業科技創新包含金融、人才、科技等多方面內容,想要真正發揮立法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必須對與農業科技創新緊密相關的方面也進行立法保護和規范。投資、納稅、保險、訴訟等方面的立法與農業科技創新立法息息相關,如果將農業科技創新立法孤立起來,那么孤立的農業科技創新立法也只會帶來短暫的發展。
3.3 農業科技創新立法要具有系統性、可操作性
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提出和實施,為農業科技創新立法的建立創造有利條件。按照合理的立法程序,通過對現有各種與科技創新有關規章制度進行梳理,在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建立起系統完備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體系。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法的目標、立法依據、內容、約束機制、保障機制等相關事項,并作出詳細說明。以法律的形式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走上快軌道,推動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順利實施。
3.4 農業科技創新立法要適應我國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和農業科技前沿探索
社會在不斷進步,農業科技創新面臨的情況也時刻發生變化。農業科技創新立法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應該具有時效性,否則這個體系就是沒有生命力的,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被淘汰。《科學技術進步法》是科技進步的指南針、方向盤,對具體法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其內容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和更新,與時俱進,為農業科技創新注入活力,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起到提綱掣領的作用。農業科技創新立法應該服務于農業科技創新實踐,這是由科技創新的時效性決定的,一項科技創新成果應該隨時隨地發展以適應現實情況。農業科技創新立法應該符合科技發展的速度,讓農業科技創
新立法服務于社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立法要緊跟時代的腳步,跟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腳步,及時修訂、調整不適合社會發展的法律規定,使得農業科技創新立法真正服務于農業現代化的偉大進程,為實現現代化做保證。不僅要適用于眼前的發展,還要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相關立法必須本著有利于農業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積極合理引導、支持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方向,保證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支撐,促進整個現代化進程發展[9-10]。
農業科技創新立法絕對不是某一個部門或者某一項政策孤立進行的,從立法角度鼓勵農業科技創新,保障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是需要各個環節相互配合的系統工程。對于農業科技創新立法的探討,可以對農業科技創新立法的實踐進行指導,對農業現代化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志平,孫 暢. 基于法理視角的科技創新立法研究[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31(10):1-5.
[2]鄭莉莉,李 遠. 關于我國科技創新法律體制的思考[J]. 情報探索,2007(12):121-123.
[3]趙玉環. 發達國家科技創新立法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 東岳論叢,2008,29(5):86-88.
[4]開 琛. 低碳農業視野下農業科技創新的地方立法研究——以江西省為例[D]. 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3.
[5]朱文玉.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之法律保障略論[J]. 北方論叢,2008(6):151-153.
[6]石先鈺,薛 惠. 我國科技創新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23):119-122.
[7]張艷芳. 我國科技創新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與對策[J]. 當代經理人,2006(9):118-119.
[8]王存學,馬驤聰,黃明川,等. 農業法律體系建設基本問題[J]. 法學研究,1996,18(6):66-77.
[9]宋秉斌. WTO框架下我國農業立法的完善[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135-140.
[10]李春華,董文晶. 論我國農業立法與WTO規則的協調[J]. 山東社會科學,2004(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