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劉宣東+劉愛軍


摘要: 從土地與勞動力來源及質量控制、資金及農業技術需求、合作社加入情況、面臨的困難4個方面著手,對江蘇省漣水縣進行實地調查,分析糧食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為現狀,總結糧食種植大戶經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 農戶;種糧大戶;經營行為;現狀;存在問題;江蘇;漣水縣
中圖分類號: C915;F326.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3-0524-03
農村土地流轉是現階段緩和農村人地矛盾、解放農村勞動力、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在土地流轉改革進程不斷加快、國家對農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越來越重視的背景下,農業經營大戶倍受關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將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采取獎勵補助等多種方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并提出農業資金補貼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家庭經營為基礎與多種形式共同發展,按照自愿原則開展家庭農場登記;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鼓勵發展規模適度的農戶家庭農場,完善對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的支持服務體系。國家最近幾年對農村家庭經營十分重視,種植大戶經營、發展適度規模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未來幾年,種植大戶的規模、數量將會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了解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為、農業發展現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作為產糧大縣,糧食產量在江蘇省名列前茅,糧食生產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漣水縣糧食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為是江蘇省農村經濟轉型的突破口,可折射出江蘇省糧食種植大戶的經營現狀。研究探討漣水縣糧食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為,通過深入農戶實地調研,采集真實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對種植大戶的基本特征、生產經營活動、土地、勞動力來源、質量控制、資金、農業技術需求等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知,在發現糧食種植大戶經營行為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找尋新的突破口,為我國農業生產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1 文獻研究
1.1 概念界定
1.1.1 種糧大戶 目前,種糧大戶劃分標準一般參照其規模。有學者把水稻的生產規模分為4類:小于0.335 hm2的為小戶,0.335~0.670 hm2為一般戶,0.671~3.350 hm2為大戶,3.351 hm2以上的為規模戶[1]。也有學者認為,0.670 hm2 及以上是一個重要的規模標準。根據漣水縣情況,此次調研以0.335 hm2為劃分界限,即將糧食種植面積 0.335 hm2 及以上的農戶視為種植大戶。
1.1.2 種糧大戶經營行為 種糧大戶經營行為是指在家庭承包責任制、資源結構和技術裝備水平下,為實現投入產出效益最大化,在糧食經營環節中對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進行配置及農產品市場營銷采取的一系列經濟活動[2]。
1.2 對農戶行為的研究
1.2.1 國外學者對農戶行為的研究 國外對農戶行為研究主要分為農戶經濟學理論研究、農戶經濟學理論應用研究。國外有關農戶經濟學理論研究已持續多年,比較典型的研究者有3位,一是俄國著名學者恰亞諾夫,他指出,家庭中存在生物學規律,家庭人口規模與構成中的勞動消費比率呈現較大的周期性變化,家庭農場的經濟活動量會隨之發生變化[3];二是美國學者西奧多·W.舒爾茨,他首先假設農民是理性的,認為在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配置低下的情況比較少見,在長短期利益及風險權衡下,農民完全能夠為獲得利益最大化選擇合理的行為[4];三是美國著名學者黃宗智,他認為,人口壓力常使貧農勞動力的邊際報酬率降到雇傭勞動力工資和維持家庭生存最低需要程度以下[5]。
1.2.2 國內學者對農戶行為的研究 我國學者對農戶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農戶生產經營行為及績效、不同土地經營規模農戶行為對比、農業大戶經營等。史清華通過農村固定點調查,找出農戶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6]。曹建華等利用不同的調查數據,實證并分析農戶農地規模經營效率的決定因素、影響農地流轉及效率提高的相關因素,定量評價農地規模經營產生的經濟效益[7]。隨著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戶經濟得到極大發展,農村形成不同經營規模的農戶,他們在行為選擇及效率上的差異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李岳云等對不同經營規模農戶的經營行為進行比較認為,小規模經營商品糧不利于農業技術的推廣創新[8]。陳欣欣等認為,隨著農戶經營農地規模的擴大,農地收入水平及資源利用效率呈倒“U”形[9]。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經營主體發生重大變化,農業經營大戶的出現提高了土地的規模經營效率,代表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因此,部分學者對農業經營大戶進行相關研究,金高峰分析了農戶經營的制約因素及發展大戶經營的對策[10]。吳呈良等通過連續3年對樂清市22戶經營種糧大戶的追蹤調查得出,22戶的土地產出率等在3年中逐步提高[11]。姚增福等分析種糧大戶資源稟賦對規模生產行為認知、農業生產性資金資源配置行為的影響得出,種糧大戶資源稟賦對行為態度理性認知影響較大,對感知行為控制認知較小,資源稟賦優勢決定其資金資源配置行為[12-13]。翁貞林等定性地分析了種稻大戶對糧食補貼的政策認知、行為意愿及其對策建議[14]。劉清娟對黑龍江省種糧農戶的生產行為進行系統研究,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15]。
目前,國內學者對農戶行為的研究已經逐漸由理論分析轉向實證分析,對不同土地規模經營農戶的行為差異不再局限于比較,而是對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對農戶土地經營、家庭經濟資源配置效率和農戶行為選擇意愿也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成果豐碩。但相關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很少有以農業經營大戶為切入點,分析其不同行為動機下所展現出來的行為選擇差異;(2)多用經濟較發達糧食產區的調查數據分析農戶問題;(3)研究多集中在對農戶經濟行為特征的一般性描述上,針對種糧大戶各種經營行為特征的深入研究很少。
2 調查研究
2.1 問卷設計
在參考相關研究綜述及咨詢相關人員的基礎上編寫設計調查問卷,包含5部分內容:(1)種糧大戶個人特征因素,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成為種植大戶的時間等;(2)土地與勞動力來源及質量控制,包括經營耕地總面積、糧食生產過程中勞動力來源、生產經營決策等;(3)資金及農業技術需求,主要包括糧食生產過程中的資金投入、資金來源、最大的投資去向、是否接受過相關技術培訓、是否取得農業技術專業證書、遇到技術問題時通常的解決方式;(4)合作社加入情況,主要包括是否加入合作社、什么條件下會加入合作社、目前應該由誰來牽頭領辦專業合作社最適合、目前發展專業合作社最困難的是什么;(5)面臨的困難,主要包括最擔心什么、需要農業技術部門提供哪些技術服務、糧食直接補貼最合理的方式等。
2.2 調研實施
2014年7月,南京農業大學社會實踐團隊對漣水縣27鎮78村240戶糧食種植大戶采用隨機面對面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為期15 d,共回收問卷217份,其中合格問卷198份,回收問卷的合格率為91%。
3 結果與分析
3.1 樣本的基本情況
由表1可見,種糧大戶年齡在51~60歲之間的居多,老齡化程度比較嚴重;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或中專,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僅占調查樣本的32%,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成為種糧大戶時間在4年以上的占調查樣本的78%。種糧大戶的老齡化、文化層次偏低,將會影響到主體的經營決策,影響種糧大戶對糧食規模生產的期望。
3.2 土地規模、勞動力來源及其質量控制
調查結果表明,平均每戶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數為2人,約占家庭總人口數的1/3,69%的種植大戶主要依靠自家勞動力進行農業生產;種糧大戶承包地面積大多集中在0.737~1.340 hm2,易受旱澇災害的土地約占25%;當地容易出現旱澇,為防止大戶家出現顆粒無收的高風險情況,當產量低于 1 500 kg/hm2 時,保險公司給予規定的補貼,不同種植作物保費不等,而實際購買農業保險的種糧戶僅有27%(表2)。調查走訪中發現,老年種糧大戶、學歷高中及以上層次的種糧大戶有規避風險的意識,會根據自己的收益預期作出生產經營決策,對進行大規模的糧食種植較有信心,能有一定的風險預期;受土地流轉政策影響,種糧大戶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流轉方式,主要可分為轉包、出租、轉讓、承包等;不愿意外出務工的農戶會考慮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3.3 資金及農業技術需求
調查結果顯示,種糧大戶的生產投入根據自家實際情況而定,投入在5 000元及以下、5 001~10 000元的占比較大,分別占20%、33%,投入在15 001~20 000元的占比最少,為9%;82%的種糧大戶認為最大投資是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各項投入中,肥料、種子和農藥投入最多,其次是機械與勞動力,種糧大戶的生產投入相對比較均衡;27%的人有貸款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經歷,多數人依靠自有資金來擴大生產規模;67%的種植大戶認為貸款限制較嚴,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貸到款;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種糧大戶約占70%,但取得證書的人相對較少,僅占16%;遇到農業技術問題時,57%的種糧大戶會向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咨詢進行解決。
3.4 加入合作社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65%的種植大戶加入了合作社,但有40%的種糧大戶對合作社的作用不清楚;大多數種植者認為合作社對他們的幫助有限,希望有專業人士牽頭成立合作社,真正發揮合作社的作用,并可以為他們解決技術、資金、勞動力等問題;45%的種植大戶認為,合作社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管理混亂,會員認可度不高,合作社應在促進社員提高收益方面發揮更大作用;85%的種植大戶認為,政府政策的指向、引導對種糧大戶經濟效益提高具有積極作用。
3.5 面臨的困難
調查結果表明,當前種植大戶最擔心的主要有2點:(1)旱澇災害和病蟲害,希望政府可以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服務;(2)資金問題,一方面資金投入大、周期長,較難獲得銀行貸款支持,另一方面,糧價的提高程度不及農資的漲幅大,這會增加農戶的投入成本,使收益減少。58%的種植大戶希望農業技術部門提供技術服務,不斷引進抗病性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對于糧食直接補貼最合理的方式,按農田面積補和按種植面積補的種植戶占比相對較大,分別占49%、35%。
4 建議
針對漣水縣糧食種植大戶經營行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4點建議:(1)加強對現有種糧戶經營管理等知識的培訓,鼓勵更多青壯年返鄉并進行農民工創業,尤其積極投身到種植業,帶動當地種植業的發展,提高種植戶的收益。(2)當地政府應積極組織金融信貸機構為種糧戶生產提供必要的資金信貸支持,建立健全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評級,根據農戶信用等級適度放寬貸款額度限制,開發農業生產性貸款等借貸業務,提高農戶的借貸可得性,以滿足種糧大戶大規模農業生產的需要。(3)創新政府領導農村工作的機制體制和方式方法,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高效一站式服務,構建起完善的為農服務體系,切實解決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問題;通過邀請農業科技專家、成立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部門等方式解決農戶生產中遇到的問題。(4)有關部門應關注相關政策在農村中的執行情況,監管到位,積極調研,做好反饋工作;讓種植戶重視農業生產的風險,邀請專業人士做好生產中風險的評估,指導農戶未雨綢繆,有規避風險的意識等;政府基層部門要到農村中去,做好新政策的宣傳工作,公開并讓農民真正了解各種國家對農補貼或收費項目,以此來指導他們的生活生產。
參考文獻:
[1]廖西元,陳慶根. 優質水稻生產投入與產出的經濟效益評價[J]. 農業技術經濟,2001(3):28-32.
[2]姚增福. 黑龍江省種糧大戶經營行為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3]恰亞諾夫. 農民經濟組織[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270.
[4]西奧多·W.舒爾茨. 改造傳統農業[M]. 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4.
[5]黃宗智. 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M]. 北京:中華書局,2000:10-11.
[6]史清華. 農戶經濟活動及行為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25-27.
[7]曹建華,王紅英,黃小梅. 農村土地流轉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轉效率的評價研究[J]. 中國土地科學,2007,21(5):54-60.
[8]李岳云,藍海濤,方曉軍. 不同經營規模農戶經營行為的研究[J]. 中國農村觀察,1999(4):41-47.
[9]陳欣欣,史清華,蔣偉峰. 不同經營規模農地效益的比較及其演變趨勢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0,21(12):6-9.
[10]金高峰. 大戶經營: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的有效模式[J]. 農村經濟,2007(7):89-91.
[11]吳呈良,虞旭平,朱啟仁. 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樂清市22戶經營糧田大戶連續3年追蹤調查[J]. 農業經濟問題,1996(7):14-15.
[12]姚增福,鄭少鋒. 種糧大戶規模生產行為認知及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TPB理論和黑龍江省460戶微觀調查數據[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3):176-182.
[13]姚增福,李全新. 糧食主產區農戶農業生產性資金資源配置行為研究——基于刪截回歸模型和460戶種糧大戶調查數據[J]. 財經論叢,2013(2):3-8.
[14]翁貞林,熊小剛,朱紅根,等. 江西種稻大戶對糧食補貼的政策認知、行為意愿及其對策建議[J]. 經濟問題探索,2008(1):187-190.
[15]劉清娟. 黑龍江省種糧農戶生產行為研究[D]. 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