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瑜
【摘 要】 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情趣盎然,真正活起來,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
【關鍵詞】 課堂教學;學生;情趣與活力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力求使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學生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這一切目標的達成,根源于數學課堂。我們應在數學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
一、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使教材充滿情趣與活力
數學教材,也與其他學科一樣,已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進行了多次的修改,無論從內容上還是題例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可以說新的教材越來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新教材就沒有靈活使用的要求了,相反,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比以往有更高的要求,更豐富的內涵。我們的教師習慣于“教”教材,而不習慣于“用”教材,只重視了書本,而忽視了最直觀的生活情景,不會作靈活處理,這也暴露了出了教學理念問題。《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要有利于學生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材編寫者是精心設計,除了數學知識之外,還有滲透了一些地理、體育、飲食、愛護公物、人口、環保、保護野生動物、天文知識、國防教育等知識。《數學課程解讀》中明確指出:這次課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以及綜合性實踐活動等;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強調在社會主義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對學生道德、行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及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如比較講圓錐曲線定義,我要求同學們根據定義自行設計可操作的驗證性實驗,來得出橢圓、雙曲線圖形:
(1)用平木板上針線得到:動點到兩定距離之和等于常數的軌跡是橢圓。
(2)一個圓錐體蘿卜讓同學去切,結果切的方向不同得出的剖面圖形不同(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
(3)動畫演示(幾何畫板),動點到定點距離與動點到定直線距離之比為常數,常數變化,圖形相應變化。
該系列試驗代替了傳統的書本說教,令人叫絕;變間斷式試驗為連續試驗,節約時間;試驗現象明顯而又有趣,耐人尋味。我們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既有知識目標,又有技能目標,更有情感目標,這是教育的最終落腳點。
二、研究教法使之創新、靈活、多變
由于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教師個體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復雜性。教學方法的創新性體現了數學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和不斷探索的敬業精神。
在教學實踐中,靈活性是創新性的前提,創新性是靈活性發展的結果。面對新時代的學生,教師應首先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對學生的引導、教育要貼切、恰當,讓學生心悅誠服。教師的教學方法應根據教學任務,在教學中開展一系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活動,如開展生活數學、環保數學等專題討論及小魔術、微型試驗等表演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潛能和創新意識。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只有當認知結構受外界刺激發生不平衡時才能引起學習的需要。因此,創設問題情境就是為了引起認知矛盾,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個多疑、好奇的境界,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如講到“空集”這一數學概念時,結合空集符號“ ”表示我說:“同學們,空集就是零都不給你”。這一講,就如同在學生平靜的腦海中,投入一顆石子激起了疑問的浪花,大家議論紛紛。正當學生處于“心憤憤,口悱悱”的時候,我說空集并不是元素為零,而是元素不存在。然后我結合實際對同學進行思想教育,希望同學認真學習,不要讓自己的理想成為空集(竹籃打水一場空)。
又如,筆者在講三角函數圖像性質時,結合物理上波的傳動演示實驗,讓同學能夠打破學科界限,明白三角函數的圖像就是波的傳動。
三、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使課堂教學生動自然,充滿情趣
《課程標準》第六條,突出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事實證明,現代數學具有抽象性而且具有空間性強(如立體幾何)的特點,在學習中學生由于無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論,而對數學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阻礙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直觀的解釋一些數學思想,詮析數學的抽象,將抽象理論還原成具體產生的規律探索,以促進感性認識,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
如在研究橢圓知識點時我們首先用多媒體演示體育場的平面圖及衛星圍繞地球旋轉的運行圖,形象地給出橢圓,再由同學們自己動手借用幾何畫板軟件用平面去截圓錐體觀察截面圖;最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多媒體演示畫圖法,這樣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橢圓的畫法,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對橢圓的定義就很容易理解。又如應用多媒體來演示三角函數圖像(振動的波動圖象),我們可以在圖像上配上聲音、動畫效果加之文字描述,使靜態向動態轉化,讓學生從聲音、圖像及全方位變化中感受其間的相互關系,直觀地掌握其內容。
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模擬,將抽象的理論用具體動態表現出來,達到“引其觀、誘其思”,最后幫助學生“排其難、解其疑”的效果。使理論得以升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如立體幾何的教學過程,涉及到多方面的變化,要使學生理解圖形的線面關系,線線關系,及旋轉體,圓錐體的生成都是教學難點。為此,我們可以設計三維動畫效果的課件,真實地反映它們的關系,讓學生一目了然。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只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他,就能使之達到“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自然與灑脫,就能使之活力十足,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最終能讓我們享受到“風動桂花香”!正如日本教育家米山國壯所認為的“成功的數學教學,應當是數學精神,思想方法深深地、永遠地、銘刻在學生的頭腦里,長久地活躍于他們日常的業務中,雖然那時數學知識已經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