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韶華
【摘 要】 教學不僅擔負著教給學生知識的重任,而且也承載著教會學生做人的責任。初中音樂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教育中要滲透思想教育。可見初中音樂教學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有著極大的作用。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
【關鍵詞】 初中音樂;德育滲透;有效策略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音樂教育正可為德育培養良好的情感基礎。我國近代教育家梁啟超也說過:“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可見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音樂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輔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中”。在音樂教學中要滲透德育,要依靠音樂本身的優勢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震撼學生,使其心靈萌發美的種子。那么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呢?下面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緊扣教材,升華情感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在學唱《義勇軍進行曲》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再三強調的“前進”,后半起的急切吶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本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同學們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因此,作為初中音樂老師在教學中要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識別能力,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這樣,寓思想教育于音樂教學之中,通過音樂藝術形象、音樂的內在感情來感染學生,使心靈美的花朵在他們心中悄然開放。
二、音樂欣賞,陶冶性情
音樂是通過聲音來表達人類情感的感知藝術。欣賞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有聲的音樂中獲得無聲的情感體驗,受到美的熏陶,領悟音樂的真諦,得到精神愉悅,提高學生對真善美的辨別能力。一切有價值的音樂作品,都凝聚著人類優秀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感情。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傳遞來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啟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讓他們在體驗音樂情感的同時,也感觸到作曲家深刻的思想,使學生在聽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靈上受到有益的影響。
如在欣賞民族器樂曲《春江花月夜》時,我首先讓學生聆聽,感受樂曲幽雅、寧靜、溫馨的意境,領略我國民族樂器神奇而獨特的表現力。接著讓學生入境入情地感受作品的情緒,民族器樂合奏的協調和音樂的動靜、遠近、景情的結合,使學生從優美典雅的旋律中獲得美的享受。最后讓學生發揮想象,用他們的語言和圖畫來描繪樂曲的豐富內涵,深入挖掘其中的美。學生由衷地贊嘆我國民樂的美妙,嚴肅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寧靜優雅的樂曲聲中滲透到學生心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講述故事,滲透德育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但音樂家都有自己的祖國。古今中外,一個偉大的音樂家通常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因此,適當地講述一些音樂家的愛國事跡,必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
如: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以優異的成績從法國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后,謝絕了法國音樂界殷勤的挽留和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為民族吶喊,為抗戰怒吼,并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著名的《黃河大合唱》;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在雙耳失去聽覺的情況下,面對命運的不公毅然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九交響曲”。同學們被這些真實的故事所感動,深切感到這些音樂家的偉大,熱愛祖國,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精神。同時讓學生展開討論,利用這些人物和自身做比較,看看自己有哪些差距,體現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又該如何去做,使德育滲透觸及到學生的各個方面。
四、課外活動,增強集體感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藝術活動也是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美好品德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說:“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發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課外活動正是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使他們融入集體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之中,讓學生切身體驗團隊合作精神,認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當他融入集體之中,所有的微小的力量才能聚集成一股大而有力的力量。
比如把全班組成一個合唱隊,教師通過分配聲部讓大家合作演唱完整的合唱歌曲,在排練過程中也許有些同學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些不喜歡自己的所在的聲部,有些同學又不喜歡站在最后排,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們知道只有相互體諒,共同合作,才能把這首歌曲唱好。為班集體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齊心協力實現和完成共同的目標與任務,讓大家充分嘗試到團隊精神的重要和建設形成團結力量的不易。通過這樣的合作形式,同學們懂得了集體力量的強大。在合唱中懂得熱愛班集體,懂得作為班集體一員的重要性以及能以班集體為榮的使命感。
總之,音樂教育目標并不是把學生們都培養成為音樂家,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出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作為初中音樂教師應該通過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樂特殊的表達方式,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永遠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
【參考文獻】
[1]梁奎.初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年05期.
[2]莊筱嫣.淺析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方案嘗試.《北方音樂》,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