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晨旭
?
互聯網金融市場風險及監管對策之研究
牛晨旭
摘要: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進步,互聯網金融的快捷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肯定,實現跨越性的發展,但是同時互聯網金融也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因此,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控制與監管,引導互聯網金融行業更加規范,讓互聯網金融行業更加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使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以及監管對策工作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
隨著我國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金融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與關注,但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很多風險與問題。所以為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穩定健康發展,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本文分析了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并為新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探索出的有效監管模式,讓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型
(一)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主要有互聯網金融立法不明確,邊界模糊,而且法制條文還不夠完善,像支付指令失誤所造成的責任承擔問題,第三方支付及衍生的使用問題等,金融風險監管職責和權利的模糊,監管制度的不完善,企業對于風險的監控制度缺失,大大增加了互聯網金融風險。
(二)技術安全風險
目前,由于互聯網金融缺乏知識產權,同時我國互聯網金融設備的陳舊,產生了我國互聯網金融技術安全風險。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安全風險只要是PC端與移動端的風險,身份信息的安全,計算機安全體系的缺陷、網絡程序的漏洞等等導致的金融交易風險,數據傳輸失真或是丟失風險,還有TCP/IP協議的開放性造成的風險等。
(三)操作風險
互聯網金融操作風險由于企業內部員工、消費者沒有合理操作系統造成的金融風險。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步階段,由于企業只關注市場份額與業務增長,金融企業沒有改進有缺陷和存在漏洞的管理模式,操作風險的監管體系不完善,造成了操作風險的產生。
(四)運營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運營風險是指互聯網線上征信評估系統的不完善而造成的征信風險,交易雙方其中沒有按照約定履約義務與責任造成的信用風險,還有資金流動中存在的風險等等,因為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結合,這些風險同時具有通過互聯網而衍生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強傳染性,增加的金融監管的難度。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非制度監管措施
(一)建立開放的系統
針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我們應建立一個更加開放的系統體制,相輔相成。開放的系統體制是指開放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監管數據和透明的監管,并且開設一個有序的開放制度。要嘗試著試驗與創新,積極探索未來新型金融行業監管的模式。
(二)確立平等關系
在開放的生態系統下,要確保進退的平等性,就是說沒有壟斷或特權,不僅使互聯網金融企業與企業間的平等,也是金融消費者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平等,享受平等的待遇,同時也指監管者與被監管者的平等和有效的溝通互動。
(三)協作原則
建立起互聯網金融、實體產業、用戶三者之間的開放、公平、有序的競爭與合作,同時還指監管者與被監管者間的協作互動,建立良好的保護監管規則,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金融消費需求,使互聯網金融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四)提高責任意識
金融行業的穩定發展需要監管者和被監管者有豐富的責任意識,共同維護金融行業的發展秩序,同時互聯網金融企業也需要外界監督,接受行業制度和法律監管。使金融行業更加透明化、合法化,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提高金融行業的社會公信力。
三、互聯網風險法律監管措施
(一)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完善基本的法律立法和配套法律體系。明確金融行業準入的最低門檻和明確交易主體間的權利與義務,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打造平等有序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金融行業的監管和互聯網金融自由開放的特點有些時候相互矛盾,這就要求金融監管機構調整完善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政策,同時建立互聯網金融相關的監管政策,找到監管差異化問題的平衡點,為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創造公平競爭、平等互惠的監管環境。
(二)明晰金融監管機構的權責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或是非金融機構都將加入金融活動中。所以,要盡快明確金融監管機構的權責,進行劃分監管,在各自的領域進行對金融行業的監管。同時還要提高監管機構之間的協作,創設新的議事機構,利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對金融行業的影響,和各監管機構團結協作,創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環境。
(三)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統一原則
監管機構要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的像第三方支付、借貸等服務和傳統金融服務的執行監管標準一致統一,同時也包括相似于金融業務,都要一致監管,同時對互聯網金融的線上、線下業務的都要保證監管統一一致,來保證金融監管的有效和競爭環境的公平。
(四)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
目前我國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立法還不完善法,金融消費者常常面臨著資金、個人信息泄露等金融風險的存在,所以必須要完善相關法律,加強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同時更加規范金融行業市場主體的交易行為。監管機構和從業企業都要提示或是引導消費者分辨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區別,使得消費者理解明白互聯網金融的產品與服務,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的能力。
(五)修訂我國個人信息法律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互聯網金融提供的網絡借貸等服務并不是個人信用報告法定使用者。所以無論客戶是否授權,互聯網金融企業都很難得到客戶在人民銀行的征信數據,或是其他商業數據,這極大的增加金融信用風險。所以首先要建立信用信息數據庫,其次建立數據交換系統,創造數據與征信系統進退有序、平等開放規則。最后建立第三方個人征信系統的進入,更多信息資源的渠道,減少信用風險,使網絡借貸市場健康穩定的發展。
四、結束語
通過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分析,讓我們了解到在互聯網科技不斷發展給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給金融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然而互聯網自由開放等特點也讓互聯網金融存在著諸多風險,其風險特性都是由互聯網衍生而來,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大大的增加了其監管難度。因此,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監管刻不容緩。我國金融行業的監管要根據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金融監管要適當合理,監管過早或過于嚴格都可能會抑制金融行業的創新,因此要勇于嘗試,為未來新型金融業態探索出新的道路。同時要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制度,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創造良好的環境,確保一個進出有序、公平競爭的金融系統體制,同時也要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共同搭建金融企業與金融消費者共贏的局面,促進金融行業健康穩定的發展。(作者單位:對外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李秀生.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及監管對策[J].人民論壇,2015,14:93-95.
[2]唐曉樂,巴幸原,徐爽.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對策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5,07:61-62.
作者簡介:牛晨旭(1995.9-),男,漢族,河南信陽人,對外經貿大學,經濟學學士,專業: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