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妍
【摘要】曹操的詩歌現存二十多首,其中近三分之一為游仙詩。當下學術界對這些游仙詩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曹操信不信天命、他的游仙詩是否具有價值與積極的意義,但目前尚未得出較為一致的觀點。本文將結合前人的研究,試圖著眼于曹操的活動心理,分析其游仙詩的生命焦慮意識。
【關鍵詞】曹操 游仙詩 焦慮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宦官專權,政權更迭頻繁,亂世中民不聊生。加上黨錮之禍,沉重地打擊了當時的儒家學者和文人士大夫,傳統儒學逐漸失去對士人的約束力,代之而起的是道教和佛教思想。在此時代下,文人士大夫是惆悵迷惘的,內心的焦慮程度亦可想而知。曹操,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除了創作抒發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之外,曹操還寫了一部分飽含思想的游仙詩。據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載,曹操的游仙詩有七首:《秋胡行》二首、《精列》、《氣出唱》三首及《陌上桑》。1在這些游仙詩中,體現出曹操處于亂世的焦慮意識。
一、價值的焦慮
所謂價值焦慮,包括因人生追求受阻或人的價值觀念受到威脅而產生的緊張不安、無所適從的焦慮心理。曹操的價值焦慮,主要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前,曹操為無法實現功名而傷感和焦慮,這可在他的詩歌《善哉行》找到依據。后來,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 官渡之戰,在軍事上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建立起當時最具有實力的集團。可以說,在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面對現實價值的選擇,曹操并沒像當時的士人那樣感到焦慮和迷惘。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戰敗,給原本還沉浸在北破烏桓、統一北方勝利中的曹操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使他再次陷入焦慮當中。而這主要體現在他的游仙詩中。
且看《秋胡行》其一: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牛頓不起,車墮谷間。坐磐石之上,彈五弦之琴。作為清角韻,意中迷煩。歌以言志,晨上散關山。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旁。負揜被裘,似非恒人。謂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來到此間?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我居昆侖山,所謂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歷觀,遨游八極,枕石漱流飲泉。沈吟不決,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昆侖山。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夜夜安得寐,惆悵以自憐。正而不譎,辭賦依因。經傳所過,西來所傳。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2
此詩作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西征張魯時,曹操時年六十一歲。僅從字面上看,這是一首講述上山求仙訪道的詩歌。詩中一開篇就極言上散關山的道路十分難行,“牛頓不起,車墮谷間”,以致“意中迷煩”。但同時,曹操對于真人所說的游歷名山、遨游天地卻“沉吟不決”。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曹操內心焦慮不安,遂“長恨相牽攀”、“惆悵以自憐”……
學者陳祚明的《采菽堂古詩選》中提到,“疑畏之念既阻于中懷,性命之理未達于究竟。游仙遠想,實系思心。人生本可超然,上智定懷此愿。但沉吟至今,終戀世途……入世出世,不能自割”,3這些話直指出曹操不決的是“出世入世”。因無法拋下俗世超然入仙而“長恨”、“惆悵”,這體現了曹操的價值焦慮。
在《秋胡行》其二中,則更能看出曹操的價值焦慮,及其產生的惆悵與苦悶。且看此詩的部分節選: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儀合圣化,貴者獨人不?萬國率土,莫非王臣。仁義為名,禮樂為榮。歌以言志,明明日月關。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大人先天而天弗違。不戚年往,憂世不治。存亡有命,慮之為蚩。歌以言志,四時更逝去。戚戚欲何念!歡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歡笑意所之。壯盛智愚,殊不再來。愛時進趣,將以惠誰?泛泛放逸,亦同何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4
不難發現,詩人的情緒可謂是跌宕起伏,在價值選擇中徘徊,在“進趣”與“放逸”之間進行選擇,最終導致的是“戚戚欲何念”,從而走向焦慮。
二、死亡的焦慮
死亡,必然會引起人的焦慮,且由于人生短暫引起的死亡意識也會引起人們的焦慮。在游仙詩中,講述的主要內容是求仙訪道,羽化而登仙;追求的境界是逍遙獨立與長壽不老。這在曹操的游仙詩中同樣有所體現,其中亦可看出曹操對死亡的焦慮。以下對曹操的游仙詩《精列》進行著重分析。
厥初生,造劃之陶物,莫不有終期。莫不有終期。圣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愿螭龍之駕,思想昆侖居。思想昆侖居。見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萊。志意在蓬萊。周禮圣徂落,會稽以墳丘。會稽以墳丘。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5
學者張可禮在《曹操曹丕曹植集》中品評這首詩時提到,“詩的主旨不在游仙,而是抒寫了曹操由于生命的短暫而生發的復雜矛盾的心態。其中有對生命的思考,有對長生的幻想,有對生命短暫的無奈。”6在這首詩中,曹操的確借助拜訪仙道,表達了一種光陰流逝,時不待我的感傷和無奈之情。讀此詩時,乍一看讓人覺得曹操最終的心境應是走向明朗,他的焦慮與擔憂也被疏解,尤其是那句“君子以弗憂”更是對前文“何為懷此憂”的肯定。但其實并不然,詩中接著還寫道“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可見曹操深感時光流逝,自己已到暮年,生命短暫。這種對死亡的焦慮,化作成揮之不去的傷感與無可奈何的惆悵。
三、小結
曹操,雖說成為三國中最有實力的諸侯,但是他身邊依舊是危機四伏,充滿權謀和詐術,他的內心是十分孤寂的。這種難以排遣的孤獨,呈現在曹操游仙詩中是一種悲涼之情。在游仙詩中,他用“戚戚欲何念”道出了東漢末年士人階層在亂世中面對價值選擇和光陰流逝、暮年已至的焦慮與嘆息。詩中在對神仙世界中美好場景描寫的背后,交織著失意,孤獨,焦慮,死亡等旋律,細細品讀,可謂是“跌宕悲涼”,印證了鐘嶸《詩品》評曹操的“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這一點評。7
【參考文獻】
[1] 逯欽立輯較.《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夏傳才注.《曹操集注》 [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3] (清)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 《曹操集》 [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張可禮,宿美麗編選.《曹操曹丕曹植集》 [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6] 張朵,李進栓注譯.鐘嶸《詩品》 [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7] 孫明君.《漢魏文學與政治》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8] 金業焱.論曹操的焦慮心理及其文學創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1.
[9] 許曉晴.游仙詩與曹操的心態[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