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萍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開始十多年了。在這十多年里,我讀了不少的教學專著,觀摩過不少的示范課,也上了不少的公開課。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凡是經典教學,都蘊含著一個規律,那就是按教育規律開展教學,注重“教”與“學”的和諧,簡言之,就是以“和諧”理念指導教學。結合我的工作實際,我認為和諧理念在教學中主要體現為輕、松、勻、樂:
輕——即學生負擔輕。近些年來國家多次提出學生減負問題,這是對過去傳統教學中存在弊病的反思。因為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必須注重于“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的是“心”的發展,其次才是知識的灌輸。因為一切學習首先要用心,沒有心理的健康,就沒有學生的一切。傳統教育側重于知識的灌輸,實施的是題海戰術,忽視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結果造成兒童心理負擔過重,影響著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是年級越來越高,成績越來越差。近些年來學生戴眼鏡的比率不斷升高,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兒童學業負擔過重問題。“入學前是問號,出了學校是感嘆號”,美國一些教育專家這樣形象地批評中國教育的弊病,認為中國兒童進學校前對許多事情感到好奇,而經過學校教育后變的對什么都沒有了興趣,我認為說的很貼切。經典教學案例中,都體現了向課堂要質量這一特點,反映出經典教學都注重改進教學方法,減輕學生負擔,創造和諧“教” “學”關系這一理念。
松——即心理輕松。人常說優美的散文是一碗心靈雞湯,而散文的藝術之美就在于“形散而神聚”。教學其實也是一門藝術,同樣適用于這句話。只要能讓學生“神聚”,就可以讓學生“形散”。一是少一些課堂紀律約束。除了必要的課堂紀律外,不能過于追求課堂的鴉雀無聲。如果課堂沒有了學生的聲音,那么課堂就沒有了學習的主人。二是要少一些批評。學習是對知識的探索,探索就會有認知的“對”和“錯”,沒有“對”與“錯”的探討,就沒有學生的進步。作為教師應多肯定學生,少一些批評,須知正確的認知是建立在對錯誤的糾正之上的。只有多肯定,少批評才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讓學生心理輕松,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去學習。
勻——即均衡、和諧發展。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意思是不能從大局想問題的,不足以考慮某一方面;不能做出長遠規劃的,不足以做出短期計劃。教學也是如此。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即要注重學生的均衡全面發展,也要重視學生的長遠發展。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充分體現了注重學生全面均衡發展和注重長遠發展的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把握和認識這一教育的總體要求,以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為出發點,結合年級特點科學合理組織教學,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學生學習進度,鞏固教學成果,切忌急功近利,小學用著大學的功,中學用著博士的力,透支學生的體力、精力。
樂——即快樂的學習。苦學者不如善學者,善學者不如樂學者。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才是學習的推動力。因此教師要想取得較好地教學效果,必須以調動學生興趣為第一要務,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樂于學習。一是要創樂子。通過對教材的情景創設,把枯燥的知識缊含于充滿樂趣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在樂中聽講。二是要找樂子。通過在生活中發現有樂趣的事,啟發學生思考,鞏固成果,并使學生養成樂于思考的習慣。三是樂呵呵地學。通過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潛能,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從而愿意“苦學、勤學”;在勤學中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善于學習,在善學中增進學習樂趣,從而更樂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