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梅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理念不可謂不新鮮正確,但現實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是難以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老師的“主導”作用仍顯強勢,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兌現;或是矯枉過正,學生在課堂上高大無比,不可一世,老師則變得猥瑣鄙陋,唯唯諾諾。有必要端正視聽,把課堂還給學生不左不右,把腦子還給學生,不溫不火。
【關鍵詞】課堂 歸還 大腦 歸還 時間 思維 屬于學生
新一輪課程改革十多年了,有些地方的語文課堂教學仍不見起色,要么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仍在課程改革漂亮的外衣下大行其道,要么是盲目地摸著石頭過河導致課堂教學淪落于千瘡百孔。筆者不揣冒昧,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粗粗做了一些了解、總結與探索,簡單羅列如下,懇請廣大語文老師同行們批評指正。
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四十五分鐘,到底應當屬于誰?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老師獨自一人享有的滿堂灌——老師在講臺裝模作樣、唾沫四濺、眉飛色舞、贊不絕口、滔滔不絕、支離破碎的“權威”解讀;學生在臺下或神情緊張、一絲不茍、手忙腳亂、丟三落四、別字連篇的筆記“知識”,或昏昏欲睡、無精打采、交頭接耳、紙條紛飛、神馳天外的煎熬時光。課改來了,矯枉須過正,于是乎學生變成了課堂的“主體”,課堂時間的劃分成為“主導”“主體”的分水嶺、涇渭線,什么“一二一一模式”、“一五二零一零模式”……風起云涌,粉墨登場,轟轟烈烈,好不熱鬧。老師多少,學生多少,老師占用的多,還是學生支配的多?起碼從形式上來說,課堂教學時間的歸屬開始向學生方面傾斜。
教室四十五平米,到底應當屬于誰?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老師獨自一人享有空間的高地——老師唯我獨尊,講臺是其專屬領地,豈容學生染指?學生定人定位,楚河漢界,鴻溝壁壘,難越雷池。如今課程改革掀皺一池春水,死水微瀾乍起——老師走下神壇,身影滿屋穿梭,學生三五圍坐,隨興四壁涂鴉,黑板師生互用,“你方唱罷我登場”,不見當年“天書場”。起碼從形式上來說,課堂教學空間的歸屬開始向學生方面傾斜。
把腦子還給學生。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只有老師一個人的大腦神經中樞在起支配作用,而且還是事先就編好了程序,把老師學習的結果、心得原封不動地轉述給如饑似渴、孜孜以求的莘莘學子們,簡單直接得如同手傳手一樣,知識仿佛是有形的物件兒,能力消失得無影無蹤,情感變成了可有可無的綴飾。教室化身做工廠車間,老師酷似寫入既定程序的總控電腦平臺,學生形同流水線上作業的冰冷的機器人。一切都是那么標準規范、整齊劃一、有條不紊、冷漠持久。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沒有思維的課堂如何能有高效的學習?進行課程改革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層出不窮,語文課多年的經典篇目也迷失了“權威”的解讀,仿佛一夜之間師生都被上帝賦予了聯想、想象、創造的翅膀,答案開始可以海闊天空、五花八門、“異彩紛呈”、牽強附會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個性張揚、釋放自我不再是洪水猛獸,能否自圓其說成為能否登上大雅課堂的標準,那真叫個學生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萬紫千紅、烏煙瘴氣,老師則支支吾吾、莫衷一是、模棱兩可、羞赧作答。一方是強詞奪理、云山霧罩,一方是理不直氣不壯、虛與委蛇。但不管怎么說,學生總算是“活的”了,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的思維,沖出了老是既定思想的桎梏。
目前語文課堂教學受應試教育影響,忽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思維品質的急速下滑,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危害著孩子們終生學習能力的養成。給他們足夠的閱讀時間、思維空間,追溯文本,質疑發現,多向探究,鍛煉思維,是不二之選。讓思維回歸語文課堂,讓學生的頭腦快速運轉,既是學生自我成長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客觀使然。
具體來講比如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把課堂時間全部給與學生,突出語文學科“讀”的特點,讓學生一讀、再讀、三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真正做到“百讀不厭”——學生首先要朗讀全文,整體感知一下文章的內容與結構;再默讀文章,理清文章“開篇點題,引入‘背影——追憶往事,父親愛子——別后淚光,思念父親”的行文結構;精讀文本,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想象力,調動積極的情感體驗和靈動的生活閱歷,揣摩玩味散文名家朱自清五次點擊“父親背影”的思想邏輯,現實過往交織紛呈的情感思維,如此寫法的目的,達到了什么效果……且不管學生思考的結果如何,最起碼的客觀結果是學生經歷了一個主動地思維過程,并得到了積極的思維鍛煉,對作者所寄予文章的東西有了某種程度上的理解與體認的同時,不自覺的印證了自己的審美價值觀,歷練了求同思維的具體方法。這是一次不起眼卻十分寶貴的思維品質的提升。
又比如教學蒲松齡先生的《口技》一文,不再是老師裝模作樣、唾沫四濺、眉飛色舞的贊不絕口,不再是行文緩急有致、結構首尾照應的寫作特色;代之以朗讀、默讀、通讀、齊讀、速讀、精讀,代之以思考、體會、揣摩、玩味、模仿、表演,代之以討論、質疑、求解、結論。比如,一部分學生主張刪除結尾的結尾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增強表達的效果。盡管這個想法不夠正確完美,但從學生思維鍛煉發展的層面來看,無疑有著極好的促進作用和極大的導向效應。沒有了“一言堂”,卻增加了“大家講”;沒有了“權威”,卻增加了“思維”。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就工具性而言,語文是漢民族的母語教學,是本民族文明得以交流傳承的根本,其工具性不言而喻。語法,修辭,邏輯,文學,是語文學科的四門功課。可見,“邏輯”即“思維”教學在語文學科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然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卻恰恰忽視了思維邏輯的內容,在沒有“授之以漁”的情況下,卻要求學生收獲大量的“魚”,苛刻之余,未免有些“滑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