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曉麗 常榮成
伴隨著新課程的深入,課堂教學的時間減少了,這使許多老師深感困惑:“不用老師教學生能學好嗎?”其實問題并不是這樣,我們用了這么多的時間為學生系統講述“完整”的化學知識,他們真的學會了嗎?除了完成考試,他們又有多少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為此我們不得不反思,目前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有多大?
1課堂教學有效性指什么?
什么是“有效教學”?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通過對課堂中師生活動過程的有效的課堂活動不但對教師的教學起到導向、激勵、反思、改進的作用,還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更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課堂教學活動與教學的有效性
2.1有效教學的前提——關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
化學認知結構就是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而組成的一個具有內部聯系的整體結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學生能否獲得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認知結構既是學生理解學習的結果,也是影響學生意義建構的關鍵因素。從內容上看,認知結構就是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經驗,包括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從組織上看認知結構是一系列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整和成的一種網絡結構,是知識經驗的組織化和層次化程度的表現。
2.2有效教學的核心---關注交往與溝通
教學的一個中心任務是產生新知識、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師生之間的交往和溝通被看作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關鍵因素,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師生間良好的交往。教學不再被看成是由教師決定而是取決于雙方,所以,研究的視角也對準了課堂內外的社會互動和文化環境。近年來的研究已經強調了合作、交流、“共同體”對教與學的作用,強調文化與社交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此外,社會文化理論和活動理論也擴展了教與學的定義,以強調教與學的社會、語言、文化和政治環境。
2.3有效教學的課堂模式——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
衡量課堂效率的高低可以用學生的思維量為標準,高效率的課堂就是學生思維量大、參與度高的課堂。新課改提倡課堂組織模式的多樣化,比如教師講授,學生合作學習,學生探究學習等,無論采用哪種模式,其基礎模式都必須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學習過程就是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促進學生的發展,就要大力倡導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和學習,通過問題來組織、引導和調控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掌握問題設計技術,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設計或引導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化學學習和探究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要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前提,要盡可能符合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才便于師生在課堂上共同討論、探究。總之,學生踴躍、主動,學習充實、輕松、高效是有效教學的目標,也是課改的目標,而如何實現則需要老師正確引導和調控,每個老師都能做到把握學生的知識結構,在課堂中關注學生并懷著“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忙個不停,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課改的目標達到了,而學生樂學,高考也會考好的。
2.4關于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幾點建議:
2.4.1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
2.4.2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和課堂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要在課堂有效的時間與空間里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的組織尤其重要。
2.4.3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并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臺。
2.4.4捕捉有效的生成資源。“生成”是課程改革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追求互動生成的數學課堂已成為教師教學的追求。生成既有預料之內,也有意料之外。善于利用教學時機是所有優秀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素質,當學生們表現出學習興趣、閃現出一個靈感或者是課堂上出現了一個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時,沒有什么比調整教學進度、利用這可貴的教學時機更值得做的事情了。只要有可能,把新話題與你正在講的問題聯系起來,效果往往非常好。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不必字字珠璣,但應該準確、簡潔、明晰;活動不必很多,但要做實,以便讓學生獲得真切的生命體驗,而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當然,任何問題總要涉及一個度,無論情況如何,教師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權衡其間的利弊,在預設與生成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
2.4.5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首先,評價的原則應該是客觀公正。其次,教師應錘煉課堂教學的評價語言。作為一名老師,在課堂上不光光是一味地傳授知識,還要對他們接收知識以后所產生的態度及時做出正確有效的評價。
希望以后,我們的教學能越來越注重實效,越來越有生命力。大家共同努力,在每一節精心授課中做到“應景而生、應機而變、因時而動、因人而異!”讓每一節課都成為師生思維飛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