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勇
在打造教育高地的規劃進程中,依然有鄉鎮學校因教育資源不均衡、生源流失而處于“洼地”中;在創建高效課堂的改革活動中,依然有學生因學力感弱、基礎底蘊差而跟不上新課堂的步伐。體現在我們的學生身上,顯性的問題是陷入課下不會深入預習,課上不會有效表達的“瓶頸”。隱性因素則是缺少新課堂大氛圍感染下自主學習的意識,無法全身心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如何打造“學困生”這些邊緣學生的語文新課堂?我認為“磨刀不誤砍柴功”,正如改革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事件一樣,新課堂的創建也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在教學實踐中,我從課前預習、課上導引、課外積蘊三個方面來磨砥學困生的語文新課堂。
一、磨課前預習
導學案的使用本應是把屬于學生的思維權利通過自學的方式還給學生,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學生過分依賴《教材完全解讀》等各種教輔用書來完成學案。如此地謄抄“標準答案”,使得導學案成了提前布置的家庭作業,教輔資料成了學生前行的拐棍,預習中沒有了學生自己的聲音,喪失了學生個體的思考。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教師在準備學科教學時要周密地考慮:以什么方式,通過何種勞動,才能揭示出學科中學生的思維建筑在上面的那些關系和相互聯系。所以,教師要善于設計預習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路,不囿固于一些現成的模式和問題。學案應是精心為學生挑選出的智力任務,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認識未知的東西,從平常的東西中看出不平常的內容。學案還可以設計出問題的階度,有相應的評價方案,使學生明白:所有人都在前進,只不過有的人快一點,有些慢一些,只要使足力氣,肯動手查工具書、動腦思考,都可以得到勞動和努力的肯定。
只教師精磨打造出學案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磨練出使用的能力,使用出學案的價值。起初,我專門拿出課時帶領學生預習,以此看出他們對教材的感知程度以及遇到了哪些困難,進而整體指導、個別指導。一段時間后,當學生基本掌握了一些方法方向后,才讓學生自主去完成學案。另外,我在學案中還設計了“自主命題”版塊,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自主命題并做答。一開始,學生一片茫然,找不到切入口,不知如何做,也出現了沒有價值的假問題、空問題。但堅持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和引導后,“自主命題”版塊就能突顯出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閱讀興趣和習慣等,就給體現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質疑。
總之,在預習環節中、使用學案中,要促使學生思維的積極化,要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有所發現的快樂。
二、磨課內引導
生源差使得我們的課堂展示上是學生無活可說,說得偏離和生澀。對此,我沒有急于讓學生說,也是選擇了“帶——扶——放”這樣一個“磨刀”的過程。首先,由我多說、示范說。我說自己與文章相關的生活體驗,說自己從文章中引發的聯想,說自己對某句話、某個詞的理解和賞析……讓學生明白在閱讀的過程中,要調動自身從生活世界中獲得的經驗,動員自己的想象力,從而捕捉教材中對自己的觸發點,打開和文本的對話之門。在“說”的扶助練習方面,我讓學生在每學完一課后,說自己的一點收獲。這收獲可以是認識了一個生字,了解了一個新詞,懂得了一個道理,產生了一點觸動,得到了一點理性認識等等。在這里我不刻意區別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以此來實現“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的目標,也使學生產生想要表達的欲望。
在讓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傾聽課堂里方方面面的聲音,進行正確引導。小到糾正語法上的錯誤,大到對學生思維方向的把握,對文章多元化解讀中產生的脫離文本發揮的正確導引。這些也需要慢工出細活地磨砥,之后才能放手將課堂的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去創新,去自我成長。我們會欣喜地看到學生內在經驗的表達在課堂上的外化。
三、磨課外積蘊
我很認同“語文學習功夫在課外”的觀點。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所謂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注重讓學生多讀書、積累,拓寬思維、眼界,有了良好的底子、素養,才能為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奠定基礎。
大量讀書本身就可以潛移默化地形成積累:積累識字量,詞匯、句子量,這是基本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表達效果、意境等運用的機制,這是融會貫通地遣詞造句;積累語文語感,這是把握語言的一種能力。在實踐中,我們可以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生閱讀。教師可根據教學經驗篩選出一部分書目,列為學生一月、一學期、一年的長期閱讀計劃。還可以推薦一些期刊雜志,讓學生雜讀,以多層面、多維度地認識自然、人生、社會,發現和面對自我,感受閱讀帶來的心理愉悅。[2]而針對課文的拓展延伸,則可以選擇與原文有同工之妙的美文,或同題異構、異內容的文章,讓學生比較閱讀。同時指導學生作批注、做摘抄、寫讀后感等一些讀書方法,這樣可增加學生課外閱讀的效用性。
有了課外閱讀的源頭活水,學生才能在課堂上產生思想的砥礪和碰撞,情感的體悟與交流,美感的激發與生成,才能達到厚積薄發。
雖然新課堂的創建會遇到迷惑與挫折,需要循序漸進,也需要付出艱辛和代價,但我相信:有了時間和耐心,桑葉才會變成一條絲裙。只要我們一線教師,勇于做進取的教師,與新課程同成長,樂于做智慧的教師,與學生同生成,在課堂教學的田野上孜孜耕耘,就一定能磨砥出靈動的高效課堂。